第三章3至4節更提到:
他降示你這部包含真理的經典,以證實以前的一切天經;他曾降示《討拉特》和《引支勒》於此經之前,以作世人的嚮導……
前者的「你」與後者的「他」,指的是真主安拉;而「天經」則為唐代以來、尤其是明清史籍,常以主宰一切的「天」漢譯伊斯蘭教所崇奉的安拉真主,故而將經書亦冠以「天」名──意指伊斯蘭教認定的真主降示給前聖之114部典籍,其中又以《討特拉(Tawruat)》、《宰逋爾(Zabur)》、《引支勒(Injil)》與《古蘭經》為至高重要的四大經典。
《討特拉》,即摩西五經;《引支勒》,則是《新約聖經》中的「四福音書」。
因此,《古蘭經》對早於伊斯蘭教以前的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教眾,敬稱他們是「信奉天經者」──此為馬堅所譯、仝道章或其他譯本則作「有經的人」或「有經人」(見第九十八章);伊斯蘭教典中還提到,上帝派遣使者至地球上的每一民族之中,截至目前為止一共有十二萬四千(象徵無限多)位這樣的先知(見《艾哈默德聖訓集》第22644段,《泰柏拉尼聖訓集》第8/217段,《正確叢書》第2668段),以及三百一十五名使者──其中:阿丹(亞當)、努海(挪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和穆罕默德為六大使者。
可見伊斯蘭教並非橫空出世之獨創教系,而是與既存宗教有著如同血緣般的承續關係,所以《古蘭經》第二十九章第46節如是說:
除依最優的方式外,你們不要與信奉天經的人辯論,除非他們中不義的人。你們應當說:「我們確信降示我們的經典,和降示你們的經典;我們所崇拜和你們所崇拜的是同一個神明,我們是歸順他的。」
這段馬堅先生的漢譯不是很好懂,且引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女士所著《神的歷史(A History of God)》、蔡昌雄先生的中譯(【立緒文化】),會比較一目瞭然:
不要和早期啟示的信仰者爭論,要以最和善的方式和他們相處──除非他們所有人做惡──我們要這麼說:「我們相信那授予我們的啟示,也相信你們的;因為我們與你們的神是同一個,我們所順服的都是他。」
穆罕默德教導穆斯林他們所信仰的其實是回歸到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的原始宗教,因為易卜拉欣正是第一位「順服(伊斯蘭)」真神的穆斯林、而阿拉伯人是他的後裔。《古蘭經》第二章135、136節寫道:
他們說:「你們應當變成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你們才能獲得正道。」你說:「不然,我們遵循崇奉正教的易卜拉欣的宗教,他不是以物配主者。」你們說:「我們信仰我們所受的啟示,與易卜拉欣、易司馬儀、易司哈格、葉爾孤卜和各支派所受的啟示,與穆薩和爾撒受賜的經典,與眾先知受主所賜的經典;我們對他們中任何一個,都不加以歧視,我們只順真主。」
這段經文,《神的歷史》中譯如下:
他們說:「成為一個猶太教徒」──或是「基督徒」──「你就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說:「不,但(我們的)是亞伯拉罕的信條,他離棄錯誤的一切,而且他不是那些把神放在一旁,而把神性歸於零的人。」我們說:「我們相信神,相信從上授予我們的一切,相信授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及他們後裔的一切,相信賜予摩西和耶穌的一切,以及由他們的造物主賜予所有(其他)先知的一切;我們對它一視同仁。我們順服的只有他。
《古蘭經》第二十二章26節提到真主「曾為易卜拉欣指定天房的地址」,而第二章125節則云「當以易卜拉欣的立足地為禮拜處」,故今日人們一般相信在「天房(克爾白al-Kaʿbah)」東面、正對「黑石(al-Ḥajar)」的一塊巨石上的足印,即是易卜拉欣當年建天房時留下的踏腳處,而為前往麥加朝覲者必定瞻仰禮拜之物。
穆罕默德一生從未強迫任何人改信他的宗教,加上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基督教之間的淵源關係,因此伊斯蘭統治者對於其境內轄下的猶太教徒與基督徒一向是寬大對待的,不僅允許他們原地自由生活,保有原來的宗教信仰、祭典和活動,教會和教堂也都完好並運作如常;然而從歷史來看,若是換作基督教徒執政,情況可就反過來了,此外,遭迫害的不光是穆斯林,猶太教徒也不例外──這種情形,在「十字軍東征」、聖城耶路撒冷數度易主的期間,可以看得更為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