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之漡
動靜之寬,雲山潝石;凝塵止觀,遍照虛實 。 。。。。潮來因、士覺吼。

格主小檔案

來因覺士





<2009年5月>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最新文章
點心
2024/4/28 15:54
余光中不識張益德
2023/11/30 14:38
弔客
2023/6/1 20:00
決梁山泊之策
2022/12/4 21:07
這回斷送老頭皮
2022/6/4 16:41

最新迴響
附註:
by lyingjazz, 8/13
Re:修理潘國森
by 光澄籽, 7/16
Re:修理潘國森
by 潘國森, 6/6
Re:玩命,還是作秀?
by 作秀黨萬歲、萬萬歲, 4/29
Re:玩命,還是作秀?
by 潘國森, 4/28

文章分類
略過巡覽連結。


部落格統計
今日人氣: 38 次
累計人氣: 332321 次
文章總數: 130 篇
May 19, 2009
張遼──動如雷霆、輕騎閃擊(6/8)
來因覺士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22:20:08

  夷陵之戰,陸遜大敗蜀軍,曹丕方面認為孫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因而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南下與之盟誓,並要求質子入朝,卻被孫權一口回絕,於是兩家翻臉,曹丕命張遼乘舟自水路直抵長江北岸的海陵與曹休、臧霸會師[38],然後水陸並行、進軍洞浦(別名洞浦口、又名洞口);另外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等則圍攻南郡。孫權與張遼隔江而峙,昔日光景重上心頭,而堪與之敵的虎將甘寧今已不在,因此當下傳敕諸將:“張遼雖然病了,但是餘威尚在,斷不可同他硬碰硬,大家仍須謹慎應對才是!”命建威將軍呂範督統徐盛、全琮、孫韶等將率領水軍舟師赴至洞口(今安徽和縣與南京市江浦縣間,即安徽、江蘇二省在長江之交界處)。豈料江面忽然刮起暴風,將吳軍戰船繫岸繩纜盡皆吹斷,船艦多有翻覆者,其餘則被大風刮到北岸,直至魏軍水寨之前,魏征東大將軍曹休見機不可失,急遣張遼與王淩等將縱兵突襲,吳軍駭亂、根本無法抵擋,戰死溺斃、加上投降生擒者數以千計,吳軍死傷過半、防線瓦解,將士盡皆失色,幸賴此時奮武將軍賀齊率水師趕到,才穩住了陣腳。

  張遼本傳中提到了兩次「孫權復叛」,頭一回是曹丕改元延康,以張遼進爵都鄉侯、領軍還屯合肥時;第二次則是張遼奉命乘戰船至海陵、與曹休進兵伐吳之時,這年為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

  關於「復叛」之說,趙一清《三國志注補》卷十七中如此寫道:「權無再服再叛之事,前後疊出,史家賸詞,陳承祚亦刊落不盡。」沈家本《諸史瑣言‧卷十四‧三國志二》則說得更為詳細:

  案《吳志‧孫權傳》:建安二十二年春,權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為丞相魏王。秋,魏將梅敷使張儉求見撫納。南陽陰、酇、筑陽、山都、中廬五縣民五千家來附。黃初二年,自魏文帝踐阼,權使命稱藩,及遣于禁等還。黃武元年,魏欲遣待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云云。《傳》文先書請降,後書稱藩,是當日實有再服再叛之事。《曹仁傳》:文帝即王位,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權傳》注《魏略》載魏三公奏曰:先帝委裘下席,權不盡心,誠在惻怛,欲因大喪,寡弱王室,希託董桃傳先帝令,乘未得報許,擅取襄陽,及見驅除,乃更折節。又載權與魏王牋曰:近得守將周泰、全琮等白事,過月六日,有馬步七百,徑到橫江,又督將馬和復將四百人進到居巢,琮等聞有兵馬渡江,視之為兵馬所擊,臨時交鋒,大相殺傷。此魏、吳有交兵之實事也[39];其又稱藩者,有西顧之憂耳。

不過也只解釋了傳中的第二個「孫權復叛」,前一個「復叛」仍不知究竟從何而來。

  建安二十二年、第二次濡須口之戰後,孫權遣都尉徐詳向曹操請降媾和;兩年後的十月,曹操本紀載曰:「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此事魚豢《魏略》的說法是:「孫權上書稱臣」(《武帝紀》注引),《資治通鑑》則寫作:「孫權之稱藩也」;再到了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延康元年秋天時,孫權即使收留了梅敷為首的魏國南陽郡五縣之叛逃軍民,似乎有不服魏王所領導的漢室朝廷之意圖,但仍稱不上「復叛」、再度反抗中央。

  但如果把建安十三年時,孫權拒絕曹操的勸降[40],因而引發了赤壁之戰這件事,看作是孫權抗命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的話,以「朝廷」的觀點,孫權當然是有「叛逆」之舉,那麼延康元年時的「復叛」說法也就可以成立了。

  《六臣注文選》(【中華書局】1987卷二十一所收錄的郭璞〈遊仙詩〉中有「月盈已復魄」之句,其注云:「(李)善作見」,即是說「復」字通「見」的意思,是以後來版本多將此詩句直接刊作「月盈已見魄」。由這點來看,延康元年的「孫權復叛」,便可解釋作:孫權接納了梅敷等人的投奔,從而可以「看出(看見)」孫權有叛逆之心;或是「顯現」、「出現」(「見」又通「現」)了叛逆的徵兆。因此,前後兩句「復叛」文意各不相同,前者為見到叛逆舉動或顯露叛逆企圖,後者則是再度背叛了朝廷。

  回頭說到洞浦口之役大勝之後,曹休見賀齊率領的水軍戰船不僅衣甲鮮明、兵器精良,賀齊所乘樓船更是雕梁畫棟、箭戟羅列,「蒙衝鬪艦之屬,望之若山」,乃心生忌憚,不敢乘勝追擊,吳軍也因此收引敗軍,於長江南岸重整陣勢。事後曹休心有不甘,又命鎮東將軍臧霸領五百艘輕船、一萬名敢死部隊突襲徐陵(今江蘇鎮江市),初雖有斬獲,殺死東吳數千軍民,但隨後卻遭到吳將全琮、徐盛截擊,魏將尹盧戰死於亂軍之中,折損數百名軍士。徐陵失利,此時御駕南征、駐軍於宛城(故址在今湖北荊門南三十公里)的曹丕聽聞孫權遣使至白帝城向劉備請和、劉備也命太中大夫宗瑋為使回報於吳,於是下令罷兵,以曹休領揚州牧。

  至於張遼,曹丕原打算讓他和朱靈率軍還屯合肥[41],豈料此次遠征伐吳已是讓張遼心力耗盡,病勢復發乃至葯石罔效,旋即死於江都大營之中[42]。消息傳到北方,曹丕折此一員大將,既是懊惱、又是悲傷,不禁愴然流涕,乃敕令追諡為「剛侯」,以嫡子張虎繼嗣晉陽侯爵位。

  張遼本傳記載,張遼跟隨呂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從文意上看來,似指同時之事,其實卻又不然。漢獻帝興平二年,呂布為曹操擊敗,於是東奔投靠了徐州的劉備,此時呂布寄人籬下,自然不可能讓張遼領魯國相。第二年,呂布襲擊下邳,遂佔有徐州,然按東漢行政區劃分,魯國乃屬豫州刺史部、而非徐州轄下範圍,張遼「領魯相」的「領」字,並非「遙領」,而是「兼領」或「暫守」之意,如《魏志‧武帝紀》載曹操進爵魏公,天子策命詔書中曰:「其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可知丞相為主職,冀州牧則為兼領之他職;再按《蜀志‧先主傳》寫劉備:「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此「領」便是暫領的意思。因此張遼「領魯相」自不當在建安元年之時。

  到了建安三年,張遼奉命與高順打跑了屯兵小沛的劉備,此時張遼乃是以騎都尉遙領北地太守之職;不久後,泰山屯帥臧霸等人歸附呂布,等於是原袞州轄下的泰山郡落入了呂布手中,呂布也才能因此命張遼進兵緊鄰泰山郡南邊、隸屬於豫州刺史部的魯國,從而由遙領北地太守的虛銜升格為兼領魯相的實職。確定了這一點,即可得知張遼二十八歲那年,就是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

  又按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宋碧雲譯【遠景】)第二章中所述:

  中國娃娃生下來就算「一歲」,因為人人都想盡快達到德高望重的年齡。到了新年,人人都長一歲,他就「兩歲」了。根據中國這種算法,若與西洋算法比起來,人在生日前總是多了兩歲,生日後也多一歲。

  因此史冊中記載的「二十八歲」,實際上得再減個一到二歲,也就是二十六、七歲。由於不清楚張遼出生時的確切月份與日期,這裏僅作較為保守的推估,以二十七歲計,那麼張遼生辰當在漢靈帝建寧四年、即公元一七一年左右。至於洞浦口擊破呂範水軍,乃在魏黃初三年冬十一月,所以張遼去世日期當是在此之後,最晚則不會超過黃初三年的春天。據《魏志‧文帝紀》載,黃初四年正月曹丕於宛城築南巡臺,此時張遼若是已經亡故,曹丕當無這般興致築臺慶祝才是;到了三月,曹丕便離開宛城、返回洛陽去也,故而合理推斷,張遼當是死於黃初四年的二月左右,洪飴孫《三國職官表》稱:「前將軍一人第三品。……張遼○延康元年由征東將軍遷,屯合肥;黃初四年薨。」大概也是立基於此,所以張遼享年之實齡,當在五十一歲上下。

  張遼病逝後四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戰陣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下詔曰:

  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合肥一役,張遼、李典以八百名敢死步戰之士卒,大破敵軍十萬之眾,可說是自古以來帶兵將領中,未曾有過取得如此輝煌之戰績者。直到今天,敵軍上下仍餘悸猶存,但聽得張、李二位將軍大名,便先滅了威風,此二人真可稱得上是國家最得力之輔翼武臣哪。即日分封張遼、李典食邑各增加一百戶,並賜二將諸子之中一人關內侯爵位。

然後加封張虎為偏將軍五品武官職銜,張虎死後,再以其子張統嗣爵。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秋七月,天子曹芳降詔,以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及前將軍張遼、乃至武猛校尉典韋等文武大臣共二十人於太祖曹操廟庭陪祀。

  於今,安徽省合肥市東北隅處建有逍遙津公園,園內有張遼立馬塑像,弔憑追古,昔日縱橫萬軍之中,令敵眾喪膽奪氣之颯爽英姿,猶在目前。


安徽合肥張遼威震逍遙津石像,《圖錄三國的時代》劉煒 主編【商務印書館】p.85

 

 

 

注釋

[38]海陵,縣名,原西漢時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故治即今江蘇泰州市。海陵縣東漢時屬徐州廣陵郡;三國時,按《吳志‧孫韶傳》載:「淮南濱江屯候皆撤兵遠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數百里」。可知魏、吳交界長江北岸處為軍民撤空之地,因此魏軍南下便可直抵海陵;這也是《魏志‧王浚傳》中,稱王浚「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而胡三省於《通鑑‧卷六十九‧魏文帝黃初三年》九月,注曰「蓋廣陵即海陵也」的原因。

[39]《沈寄簃先生叢書本》原刊文字為:「此魏、吳有?之實事也」,中一字污損難認──見《魏晉南北朝正史訂補文獻彙編》第一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今按盧弼《三國志集解》卷十七中引文,補「交兵」二字。

[40]《吳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曹操與孫權書:「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此可謂「哀的美敦書」也。

[41]見《吳主傳》注引《魏略》載孫權遣浩周上魏王牋:「又聞張征東、朱橫海今復還合肥……」,張征東,即征東將軍張遼;朱橫海,即橫海將軍朱靈。然此時張遼為前將軍已兩年有餘,孫權當是以官品之高者「敬稱」張遼,蓋前將軍為第三品,征東將軍則為二品也。

[42]江都,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揚州西南二十五公里之長江北岸,上游約二百四十公里處即洞浦,下游八十公里即海陵,西方偏南約一百七十公里即合肥城。

 


迴響(0) | 引用 | 人氣(1977)  

引用網址:
站內最新好文
點心
2024/4/28 15:54
悲傷五階段-寵物的臨終與...
2024/4/9 23:16
為寵物養生送死是身為主人...
2024/4/9 22:01
提升顧客好感願意買單的商...
2024/3/23 13:16
門市服務禮儀與溝通應對技...
2024/3/19 19:39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如何面...
2024/3/17 20:51
[讀書心得]看漫畫學御宅族...
2024/3/15 19:46
變革走在危機前面-可預期...
2024/3/12 12:01
超越競爭對手的良機-危機...
2024/3/11 12:38
預防管理是控制危機最省資...
2024/3/10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