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效應是由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編輯主任暨專欄作家吉蓮‧邰蒂(Gillian Tett)首先提出的理論。利用農場中的穀倉,譬喻部門結構、企業組織、國家政府等,而內部因「過度分工」而缺少溝通,一個部門、營運單位或業務單位,也不願與其他單位分享資訊。各部門就像一間「小公司」就像一個個高聳豎立的穀倉,各自為政、自掃門前雪,只專注在自身的績效利益,而非整體的利益,最終導致整個組織功能失調、企業走向衰敗。
SONY有各類消費型相機、單眼相機、攝錄DV、遊戲機、隨身聽、影音娛樂設備、機器狗等先進科技陳列其中,也為SONY帶來可觀的利潤,但曾幾何時,大樓消失,科技迷不再光顧,SONY集團的營收暴跌。遊戲機龍頭地位被任天堂撼動;隨身聽市場被蘋果iPod痛擊;連電視機的市佔率都被夏普的液晶技術迎頭趕上,是「穀倉效應」讓SONY風光不再。
吉蓮邰蒂從911恐怖攻擊、2008金融海嘯事件中看到了「穀倉效應」吞噬著政府、銀行企業的效能,導致政府失能、經濟失控、企業崩壞。
破解穀倉效應
1、目標管理
企業關鍵目標的合理拆分,既要縱向對齊(自上而下的目標分解),更要橫向對齊(組織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目標匹配)。
2、考核機制的設計
破除唯績效論,同時在部門指標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跨部門合作指標的實用性,由於跨部門合作合作從考核緯度來講很難定量、客觀評價,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更應該從指標內容的設計緯度去解決,這就需要結合第一點提到的內容
3、企業文化的影響
做則該做,,說則該說的,鼓勵該鼓勵的,批評該批評的,且當所有的評判原則可以保持不變,組織文化和正式制度必須做出切實的改變,以保障部門間協作和溝通。
參考資料-《穀倉效應》,三采出版
Facebook破除部門藩籬:輪調、競賽、開放空間
企業如何在專業分工的同時,杜絕穀倉效應的陷阱?臉書(Facebook)的做法值得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