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雄淋說法
本網誌歡迎下載及電子轉傳,但張貼網路或印成紙本須經權利人同意。另本部落格不回答具體訴訟個案問題。

格主小檔案

蕭雄淋





<2009年5月>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最新文章
七言律詩(與強道會諸...
2023/12/20 17:45
七言律詩(賀榮寬榮退)
2023/7/27 18:23
江城子(宋詞)(感懷)
2022/7/20 17:32
西江月(宋詞)(新春...
2022/2/3 19:17
出資聘人完成著作受聘...
2021/11/3 18:33

最新迴響
Re:釵頭鳳(賀台灣文...
by 鳳釵頭, 5/11
Re:2016年新年快樂
by 菩薩蠻, 12/28
Re:論著作財產權限制...
by MATT, 6/26
Re:論著作財產權限制...
by MATT, 6/26
Re:輯二:教義與詮釋(...
by 邱琳婷, 1/9

文章分類
略過巡覽連結。


部落格統計
今日人氣: 93 次
累計人氣: 1502609 次
文章總數: 859 篇
May 8, 2009
佛門的廣致利養
蕭雄淋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10:44:40

吁噫唏乎危壯哉,浮圖玉剎入雲台。

重樓繡殿高千尺,金像珠光炫日猜。

寶鐸含風天外響,豪奢萬戶盡施財。

沙彌錦被三竿照,猶夢世尊持缽來。

----讀洛陽伽藍記有感 

這幾年百歲圓寂的印順法師,在其所著「印度之佛教」一書第九章中,談到中印之法難。

在該書中說:「佛教之興也,不特以解脫道之真,亦以革吠陀之弊而救其窮。泯階級為平等,化天道為人事,禁咒術,闢神權,人本篤實之教,實予雅利安人以新生之道。然自迦王御世,佛教勃興而淳源漸失;彼婆羅門以之而衰蔽者,佛徒則蹈其覆轍矣,其極也,務深玄不務實際,哲理之思辯日深,化世之實效日渺。」又說:「朝野之信施既盛,必有為衣食而出家者,賊住比丘,濫入佛門,事應有之。無淡泊篤實之行,以廣致利養為能,有唱『由福故得聖道』者,有尊『福德上座』者,僧物充積而國敝民艱;淨人為之役,僧侶則空談而享其成。昔釋尊垂訓,以廣致利養為正法衰頹之源,而後世佛徒,卒以此而召禍也。」 

印順法師是二十世紀的佛門高僧,也可能是近代亞洲有史以來有關佛教書籍著述量最多的高僧。該書雖然最初在一九四二年發表,然印順法師似乎有先見之明,而預為後來的佛教發展出警訊。

當今佛教動輒水陸法會,祈福消災,加持灌頂。佛陀原來闢神權,主張因緣觀,自力因果,自作自受的人本篤實的教示,今天變成因祭拜、供物、佈施因而得以降福免禍的他力的神教。 

原始佛教主張比丘、比丘尼應上乞佛法、下渡眾生,生活淡泊篤實,誠樸謙遜。在金剛經中,佛陀在講經前,還「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在阿含經中,佛陀與佛弟子,都親自乞食,過著純樸克苦的日子。 

在增一阿含卷十八記載,佛陀年過八十,身體疲病,猶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大正藏二卷六三七頁)。在長阿含經的梵動經中,說佛陀「捨離飲酒,不著香華,不觀歌舞,不坐高床,非時不食,不執金銀,非時不行,為身養壽,量腹而食;其所行處,衣缽隨身,譬如飛鳥,羽翮身俱。」在中國最早的佛教經典「四十二章」中,就勸說:「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財物正是比丘、比丘尼愚弊的根本來源,也是比丘、比丘尼俗化和墮落的主要原因。

在「佛遺教經」中說,佛陀說:「持淨戒者,不得安置田產,一切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又說:「比丘亦爾,受人供養,取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然而當今不少佛教寺廟的寺院經濟,已龐大到令人側目,不亞於唐武宗廢佛前的佛教的寺院經濟。 

長阿含經說:「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群生,無所侵擾,虛心靜寞,唯道是務(大本經)。」許多比丘、比丘尼忙於俗務,汲汲於自身寺廟之發展及壯大,不僅寺院財產資本主義化,且其經營手法政治宗派化、企業行銷化,以廣致利養為能,已忘記其當初出家矢志上求菩提,下度眾生的目的,也無當初佛陀的誠樸克儉,專心求道的精神。僧侶不僅無須托缽,且生活不再淡泊自持,清樸養志,乘飛機動輒頭等艙、商務艙,坐火車必為自強號。若干佛寺金壁輝煌,宛如皇宮,然而寺外黎民,呦呦待哺。 

東初法師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一書中說:「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其目的是安定僧眾修道。那知僧寺有了寺產,不僅不能修道,反為寺產所累。遠者不必說,近百年來困擾佛教者,就是寺產問題。前人之所以置產,以供眾修道。今人有了寺產,忘其修道,而忙於寺產。所以寺產反為障道的因緣。寺產越多,其累也大,困擾佛門,竟無休日。」在聖嚴法師所著「印度佛教史」一書也說:「至阿育王時,印度始出現統一之局面。可是阿育王信佛過盛,佛教因阿育王而大興,阿育王的崇佛,作廣大佈施,動輒以百萬計,建佛舍利塔八萬四千座,修精舍,厚供僧。因此而引起三個後果:一、佛教因生活富裕而僧侶分子複雜墮落;二、國家因連年大作修福的佛事而府庫空虛;三、外道因見國王偏為佛教常作無遮大施而妒嫉憤慨。致到王之晚年,王儲及大臣,制王僅能取得半個阿摩羅果供僧。後世佛徒每勸信眾效菩薩精神,盡捨內外所有一切,用意雖善,而違世之常情,殊為可惜。」 經典的垂訓,先哲的著無,字字千鈞;歷史的記載,斑斑血淚。

唐朝杜牧在「阿房宮賦」一文中說:「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敵;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人類的歷史本來就不斷地在重覆著,人類不會記得歷史的教訓,就會不斷重演歷史上常常發生的恨事。 

在阿含經中,佛陀看到黃金,對阿難說,是毒蛇。在佛門中,財富是障道的根源。法華經說:「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持品)。」佛教的「四分律」是佛陀為使佛法久住而訂的佛門戒律,四分律說:「比丘乃至未得利養,故未生有漏法。若得利養,便生有漏法。」「比丘未生有漏法者,以未有名稱為人所識,多聞多財業故。若比丘得名稱乃至多財業,便生有漏法(初分)。」簡樸自持,生活淡泊,是佛教比丘比丘尼的求道基礎,利養和名位,是比丘比丘尼修道的大礙。

當今佛弟子究竟認為出家是職業還是志業?以出家為職業者,出家只是一種謀生求功利的社會百業的一個行業,在寺廟中比丘、比丘尼是被膜拜的宗教貴族;以出家為志業者,則出家當在追求真理,思索天道,在人類的歷史上追求人類的夢想,追求人類永遠和平繁榮之道,追求人類合適的文明,而且妙演因緣,身體力行,以促成夢想的實現。 

每一個人出生於世,都是一個大事因緣,只看如何實踐和選擇而已。


迴響(1) | 引用 | 人氣(1890)  

引用網址:
站內最新好文
點心
2024/4/28 15:54
悲傷五階段-寵物的臨終與...
2024/4/9 23:16
為寵物養生送死是身為主人...
2024/4/9 22:01
提升顧客好感願意買單的商...
2024/3/23 13:16
門市服務禮儀與溝通應對技...
2024/3/19 19:39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如何面...
2024/3/17 20:51
[讀書心得]看漫畫學御宅族...
2024/3/15 19:46
變革走在危機前面-可預期...
2024/3/12 12:01
超越競爭對手的良機-危機...
2024/3/11 12:38
預防管理是控制危機最省資...
2024/3/10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