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草泥馬,既非馬、也非駝,現實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說穿了其實就是罵人不帶髒字的「三字經」。至於草泥馬為什麼會和羊駝扯上關係,一切還得從數年前的中國網路說起。
據《我們的防火牆──網絡時代的表達與監管》 (李永剛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書中第五章、第二節所述:
在我們看來,無論是全能國家還是後全能國家,其中蘊含的兩個基本前提一直未變。其一是對權力效用的高度迷戀;其二是對民間自治的普遍懷疑。它展示了權力硬幣的兩面,前者是權力的自信(一定能管好),後者卻是權力的自卑(民間不好管,不管一定亂,監管的「封條」不可撕開)。兩者都必然推導出監管邏輯──既然能管好,當然要管;既然不管要亂,還是只能管。
也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下,這個自二十世紀七○年代末期由「全能主義」體制進入「後全能主義」時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當局[2],「不僅越來越多地承擔了本來完全可以由市場自己去履行或完成的事務,而且經常深入到純粹屬於個人生活的私領域」;以網路來說,不但監控管制,還立法規範和懲處,到了2008年中國政府各相關部門一共推出了六十多部的相關法律與法規[3],次年更如火如荼地開始禁止所謂「低俗用語」的出現,「互動百科」網頁上如是說[4]: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總局、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發起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大量網站因為「低俗」而被叫停,髒話被遮罩,引發一些網民的不滿,於是網民發明了用「草泥馬」等諧音字的髒話繞過關鍵字的屏蔽,並逐漸在百度百科上創作出了以草泥馬為代表的十大神獸。
大陸網民惡搞出來的三種草泥馬形象:普通、文藝、二逼(此是髒話,北方用語,罵人是比「逼」還不如的「二貨」叫「二逼」,逼字為諧音),圖片來源:百度貼吧http://tieba.baidu.com/p/1704655042
另外在《我們的防火牆》第二章第三節〈三、 人肉搜索、惡搞、山寨:大眾狂歡的消解權力機制〉中,則更廣泛地提到了這些流行現象並分析背後成因與心理:
人肉搜索、惡搞和山寨,極具中國特色,把「無權者的反抗」發揮到淋漓盡致。略有差別的是,人肉搜索帶有強烈的進攻和問責性質,惡搞和山寨則以戲謔的姿態表達消解意義和嘲弄主流價值的防禦意圖。
…………
人肉搜索的狂熱激情,不能填充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網民還需要更輕鬆的減壓方式來打發平常時光,惡搞和山寨先後成為互聯網流行的行為藝術。「芙蓉姐姐」毫無理由的自戀與自誇,帶動了互聯網的真人秀惡搞開端:2006年起,胡戈將陳凱歌的大製作電影《無極》重新剪輯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則掀起了視頻惡搞的集體狂歡;2009年伊始,政府掀起「整肅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網民群起「響應」,號召給西洋裸體名畫穿上衣裳;而表達怒氣的「國罵」也以諧音隱語重裝上陣,隨著視頻《馬勒戈壁上的草泥馬》以及童聲合唱《草泥馬之歌》,在互聯網的天空到處飄盪。惡搞開闢的反偶像和反美學的奇異道路,被人表揚為:它是人民冷嘲熱諷的解構姿態,是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批評,是人民平凡有趣的精神追求。
而「山寨」一詞,也從商業領域的「山寨手機」、「山寨數碼產品」,演化到文化層面的「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百家論壇」。文化評論者朱大可先生指出,山寨文化是後威權社會的必然產物,是民眾獲得話語權之後的一種社會解構運動。山寨精神的價值在於,它通過顛覆、戲仿、反諷和解構,在一些局部的數字虛擬空間裏,實現了民眾對自由的想像。
由「草泥馬」三字合成的新單字,見互動百科網http://www.baike.com/wiki/%E8%8D%89%E6%B3%A5%E9%A9%AC
按網路上的說法,「草泥馬」於19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民間的一些流行笑話中就已經出現,2009年初時登上「百度百科」網頁,之後便在網路聊天室、論壇中廣為流傳,氣氛炒熱了,一些網民跟著起鬨、鬧著給「草泥馬」安個具體形象,進一步滿足惡搞的心理,起初有的箭頭指向了斑馬或其他動物,可是當有人給出駱馬與羊駝這種似駝非駝、似羊非羊、似馬非馬的「答案」時,大夥們一看照片~~都樂了,於是一錘定音、「草泥馬」就這樣給「定型」化,並且衍生出符號代碼: (•´ェ`•) 。
被中國網民公認為「草泥馬」最佳形象代言者的羊駝玉照
由於中共當局推行的「和諧政策」,網路上有關色情暴力以及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字眼與訊息都會遭到強行移除或屏蔽(其實更大宗的是涉及政治方面的文字),理由正是為了所謂的「和諧」!因此網民們在建構「草泥馬」的生平時,其中便有這麼一段傳說:以「沃草/臥草」為食的草泥馬,為一聰明、頑強之物種,能夠克服艱苦環境,可如今草泥馬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河蟹」的嚴重威脅;不過草泥馬們依舊堅忍地生活、奮鬥,希望有朝一日能打敗「河蟹」,奪回「臥草」、重返「馬勒戈壁」。故事中的「河蟹」,並非真的指河裏的螃蟹,而是「和諧」二字的諧音代稱。
瞭解了此一現象,也就會明白「草泥馬」並非真實存在之動物名稱,而是作為一種「隱語」──背後含意是急了、氣起來不禁想和對方母輩發生性行為的「問候語」,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由三個「名詞」屬性單字所組合成的「名詞」,其實卻是帶動作的「動詞」!
大陸網民們的「草泥馬」,是戲謔、是惡搞;但若將它當成是現實中動物,在報章上引用、報導,那便是無知、荒唐!看看台灣媒體直至今日,仍可時不時地見到新聞中左一個「草泥馬」右一個「草泥馬」的,能不令人搖頭?
說起來,如今由年輕一輩充斥、當道的媒體與網路,其遣詞用字之無知與荒唐,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連北京大學學生搞出來的帶有噱頭效果的「創意MV視頻」,都會被「中天新聞台」拿去正經八百地當新聞處理播出,台灣媒體的弱智與低能由此可見一斑[5];另外,晨間新聞竟也可以拿各家報紙頭條新聞逐條照念,然後加批夾注便做成一集節目、交差完事,由此則可見台灣新聞電視臺及廣播電臺之渾混與厚顏。
既然說到罵人的話,也順便提另一個髒字。
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書中人物口中經常帶個「鳥」字,如:魯智深無聊時的發語詞「干鳥麼」,幾天不食酒肉便「口中淡出鳥來」,把奉命謀害林冲的兩名公差叫作「兩個撮鳥」……縱觀整本小說,從綠林好漢乃至地痞流氓,動不動便喊對方「鳥人」、要別人「閉上鳥嘴」,這張口閉口的「鳥」字,正確來說應該寫作:「屌」;只因「屌」字是男性生殖器最直接、最粗俗的叫法(相對於女性的「屄」),無論是出版的小說、抑或是大庭廣眾的說書,都不好將這種不堪入目、不堪入耳的字眼直接寫出來或說出口,於是便用了「鳥」這個諧音字來代稱──時至今日,光屁股跑出來見人,被稱作「遛鳥」,即是此遺風所及之故。
簡言之,「鳥」之於「屌」,正如「草泥馬」之於「肏你媽」、「臥草」之於「我肏」、「馬勒戈壁」之於「媽了個屄」;不過「屌」除了作為名詞、指「陽具」之外,還可當作動詞,也就是指交媾、姦淫的動作,如客家話中的「三字經」叫「屌你媽」,廣東人則說「屌你老母」,這和閩南語裏的「幹恁娘」完全是同一個意思。古人所認為髒穢下流,不好說出口、寫出來的字眼,如今在廣播、電視與網路上總不時有那麼些「鳥人」,大剌剌的、毫不避諱的、堂而皇之的,開口一個「屌」、下筆又是一個「屌」,大概以為自己這樣「很屌」,但其實卻是極為粗鄙低俗的行徑,冒犯了他人而渾然不知。
所以,那些一天到晚「屌」來「屌」去、「屌」長「屌」短的「撮鳥」們,嘴巴放乾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