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是耶穌面對當時的猶太人該不該交稅給羅馬帝國統治者的詰問時,所說的機智而兩面取巧的答語;這句話在《新約聖經》的「符類福音」三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以及〈路加福音〉都可見到。故事中,耶穌聽到這惡意試探的問題後,先向身邊人要了枚上稅的錢幣,問說幣面上的頭像和名號是誰的,眾人答道是「凱撒」的。
問題來了,這裏的「凱撒」是誰?
說起「凱撒」名號,人們多半會聯想到寫下《高盧戰記》、與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法老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生下一子、最後在劇院被眾元老合謀刺殺身亡的那個「凱撒大帝」──蓋烏斯‧朱里烏斯‧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但是,如果將「凱撒的歸凱撒」的「凱撒」以為是這個「凱撒」,可就大錯特錯了。
「凱撒大帝」雖號「大帝」,卻未曾當過一天皇帝。他率軍度過盧比孔河,擊敗龐培,進佔羅馬,行集權獨裁統治,是「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最後一任獨裁官;凱撒死後,他的甥孫暨養子屋大維成為繼承人,將曾經是凱撒副手的馬克‧安東尼與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的聯合勢力剿滅後,登基成為羅馬帝國的開國之君,此時是公元前二十七年、亦即耶穌出生前二十七年(?耶穌出生時間至今仍未定論,此純行文方便之說)。羅馬帝國時期歷史學家蘇維托尼烏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寫下的《羅馬十二帝王傳》(De Vita Caesarum/英譯:On the Life of the Caesars)》,將凱撒放在了卷首第一人,是將凱撒視作羅馬帝國的奠基者,之後才是「神聖的奧古斯都」屋大維等十一帝君的傳記;論雄才大略、論文治武功,凱撒的確夠得上「大帝(the Great)」規格稱譽,不過嚴格來說,以皇帝之名稱凱撒作「大帝」是有問題的。
至於凱撒遇刺之時在公元前四十七年,耶穌拿著錢幣問上頭之人者何的時候,凱撒早已作古七十餘年了,況且帝國是「奧古斯都」屋大維建立的,沒凱撒什麼事;不錯,凱撒生前確實曾發行過鑄有他頭像的錢幣,然而凱撒一死這款錢幣也隨著成為了過去式,那麼帝國成立的數十年後,耶穌手中錢幣上的「凱撒」還會是「凱撒」嗎?
且先回頭說凱撒死後,按照法令被列入眾神之列,並奉上「神聖的朱里烏斯」尊號──此即《羅馬十二帝王傳》第一卷作〈神聖的朱里烏斯傳〉之故,接著開創帝國的屋大維又繼承了「凱撒」之名,是以羅馬帝國成立以來,「凱撒」與「奧古斯都」便成了至高無上的尊稱頭銜。到了公元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戴克里先皇帝施行「四帝共治」,自此「奧古斯都」成為正皇帝的稱號,「凱撒」則為副皇帝的頭銜,羅馬遂分為「西帝國」與「東帝國」,東、西帝國各有一位「奧古斯都」與「凱撒」、四名皇帝共治的情景。
因此,羅馬帝國的「凱撒」一詞,並非專指某位人物,而是對現任皇帝的敬稱;如屋大維本人即有「大將軍」(Imperator)、「奧古斯都」和「凱撒」三個榮銜。這一點在西方算是歷史基本常識了,以2000年好萊塢賣座大片《神鬼戰士(Gladiator)》為例,奧斯卡影帝羅素‧克洛(Russell Ira Crowe)在片中即是以「凱撒」稱呼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皇帝,而歷史上的「哲學家皇帝」奧勒留是擁有「Imperator Caesar」稱號的。「凱撒」後來演變成皇帝的專有名詞,如神聖羅馬帝國與德意志帝國的皇帝「Kaiser」即是Caesar的同音拼字,另外俄皇(沙皇)「Tsar」則是凱撒的音轉衍生字。
總而言之,羅馬人口中的「凱撒」,也就是中文裏的「皇上」、「聖上」或「陛下」之意。
再說到錢幣。
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與沖壓幣,其正面多為羅馬諸神,背面則為船舶、植物、建築、馬匹、馳騁武士等等,不立文字。帝國時代的錢幣造型大致沿襲共和時期樣式,只是正面換成了當朝皇帝的頭像(亦有其父母頭像者),周圍有一圈文字,背面圖案極為多樣,種類變化繁多。據研究資料,以克勞狄王朝最後一任皇帝、著名「暴君」──尼祿當政時所鑄錢幣為例,頭像周圍的文字是NERO CLAVDIVS CAES AVG GERM,這五組拉丁文字其實就是尼祿的全名: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前兩個單字為尼祿‧克勞狄烏斯,第三字CAES是凱撒的縮寫,其次AVG是奧古斯都的縮寫,最後GERM是家族名Germanicus的簡寫,所以尼祿下令鑄幣上的頭像顯然就是他自己。
2010年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四項大獎的《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片中主人公的兄長愛德華八世(即後來的溫莎公爵)「不愛江山愛美人」閃電宣布遜位後,成為新君的「Bertie」前往「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Lionel Logue)住所尋求協助時,抱怨自己無法成為像父親喬治五世那樣的國王、因為連個最基本的聖誕演說都辦不到,羅格安慰他說先王已不在人世了,科林‧弗斯(Colin Firth)飾演的「伯蒂」倒抽了口氣回道:「在,他還在我給你的那枚先令上頭(Yes, he is. He is οn that shilling I gave yοu.)」,羅格笑了一下要對方大可不必老把那枚硬幣和上頭的人像帶在身上、懸在心間,也無須害怕已經退位了的哥哥以及幼年時的成長陰影,自信做自己吧,然後從口袋中掏出那枚先令、在面前搖了搖道:「你可是下一版新幣上的王者呀!老兄。(Yοur face is next, mate.)」
可見在西方君主國家,統治者在幣面上印上自己的頭像,就如同中國帝制時代新君即位後改元、頒定新年號之舉一般稀鬆平常;而中國歷任皇帝就位時期所通行的錢幣如「永樂通寶」、「乾隆通寶」等等,在幣面鑄以當時執政者所用年號,和羅馬皇帝將的自己頭像和名號印在錢幣之上,可說是異曲同工。
從獨裁者蓋烏斯‧朱里烏斯‧凱撒,乃至之後的帝國五百年間,羅馬幣幾乎記錄了所有帝王的肖像,留下了相當寶貴,給後人一窺當時政治、軍事、宗教、社會等方面的一手資料。
那麼,耶穌手中錢幣上究竟是哪位「皇上」的頭像?自然就是耶穌當時執政的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提比略‧克勞狄烏斯‧尼祿(Tiberius Claudius Nero Germanicus)。
圖片說明:
2010年,業餘尋寶獵人在英國薩默塞特的農田發現五萬多枚古羅馬錢幣,其中八百枚為公元三世紀後期佔領並統治英倫島的羅馬帝國將軍──卡勞修斯所鑄造;卡勞修斯為了宣傳及鞏固政權,登上王位後立即大量鑄造了印有自己頭像的高質量銀幣。
連結網站:「新浪環球地理」http://tech.sina.com.cn/geo/history/news/2011-04-14/10047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