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近年來,哲也童話屢屢成為兒文界注目的焦點。遠流最近推出的《叮咚小悟空》,便呈現了哲也的一貫幽默風格,讀來讓人莞爾開懷。這一套由編輯企劃、哲也擔綱演出的傳統新編童話,一共有三集:《奇怪的三眼少年》、《悟空的七十二遍》和《筋斗雲朵朵》。在這一系列故事中,哲也又再次證明了自己長於雜揉傳統與現代的說故事能力。
相較於其他經典改編者,哲也這三本童話的魅力,不僅在於傳統素材和現代元素的疊合,更在於這兩者架接之間的輕鬆、自然和巧妙。哲也的這股「輕鬆勁」,恰是他有別於其他童話創作者的地方:台灣童書作者的「命盤」大多屬於「乖乖牌」,不是師院系統出身,便是從成人文學迴身投入兒童文學,筆下的「養料來源」大多是廣義的文學系統:小說、散文、詩。而哲也在文學系統之外,卻另外多了一項重要來源──漫畫(還有電玩,此處暫且不論)。這使得他的故事,在型式上處處顯露出漫畫橋段、電影鏡頭和戲劇效果,在氣味上,顯得更現代、更有遊戲性和親和力。
研究童話創作者,哲也是少數必須繞道日本漫畫(尤其是安達充作品)才能充份釐清其特色的創作者。這類「養料多元」的童書創作者未來一定更多,哲也卻是第一位標幟鮮明者。
有趣的是,同樣受到日本漫畫洗禮,當大多數的台灣漫畫家仍溺陷在日本味的線條、筆觸之中,苦思脫身(或甘願化身為彼)之時,哲也童話卻示範了文字上的成功轉換。這或許是媒材上的差異使然,當日本漫畫的圖象趣味轉蛻成文字靈感後,被哲也巧筆妙用,過化存神,反而成為最富時代感的在地童話。「哲也」這個既帶日本味又符合中文字意的筆名,恰可作為一例。
相較之下,其他改編自傳統故事的新編童話,大多仍在「文學的文字和思想框架」中打轉,不時顯得沈重或是在趣味的外緣打轉。這幾年哲也的出現(其實是「再現」,他之前用的是本名張文哲),就像在一群「老實的說故事人」之中,突然跳出一位說學逗唱、手舞足蹈都是戲的演員,讓童書界增添不少熱鬧。
由於嫺熟漫畫的敘事趣味,哲也比一般創作者更懂得關注讀者的閱讀需要,不單單只是以靈感吸引人,而是把一個靈感盡其所能的「展演開來」(而非一滑即過),讓讀者深入其中、大呼過癮。而這種語言操練,又是來自他的文學能量。有趣的是,不管哲也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的苦思經營,在故事文本中,讀者看到的,卻永遠是一派輕鬆寫意,彷彿作者是一個操偶人,超然在故事之上,輕鬆自在的調度、耍弄著他的筆下人物。
《叮咚小悟空》是哲也對《七龍珠》的致敬之作,所以故事中的神話角色,也如漫畫般出入家庭、學校,融神力於生活場景之中。不過,嫺熟「古典新寫」的哲也,在顛覆古典元素之餘,也不忘融入自《字的童話》開始便已吸納的中國元素,如書中偶爾出現的諧音趣味、押韻句子和寶塔詩。
哲也童話在漫畫趣味、文學能量之外,還暗藏了另一股來自作者宗教修持的力量──佛教的圓融美善。這三股力量的交融,使得哲也童話不單單是無厘頭的逗趣好笑,而有了關懷、支撐的力道,故事裡幾乎沒有壞人,所有反派角色都是值得同情的可憐人。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哲也童話洋溢著新鮮趣味,細看來,不是傳統童話;三分文學,二分漫畫,一分微微閃現的,是故事背後,佛家的小小光照。
──本文轉載自2011.1.23《國語日報》5版「星期天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