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ir薩提爾說經驗有六個不同層次:渴望、期待、觀點、感受、應對模式及行為-諮商架構與Satir薩提爾技巧
薩提爾女士曾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在現實生活裡,當遇到困境時,人會經常用過往所學的熟悉經驗及習慣來處理,而在處理過程中,常不自覺帶著在壓力情境時,所學到的即時反應來互動。
這些經驗會全面性的在當下情境跳出,在各個層面上互相連動及層層的影響,所以在面對問題時,若能跳脫慣性的即時反應處理,而能依據當下的情境、覺察自己的狀態及他人行為意義的澄清與了解,即能選擇做出比較適當的回應,這就有別於過往的應對模式,產生新的應對行為模式,進而帶動改變經驗層次的轉化。
冰山理論是一個隱喻,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見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事件或者故事,亦即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的那一條線,指的是人應對的模式,亦稱為「求生存的姿態」。而人更大一部分,卻藏在更深層次,那是人的內在。人並看不見內在,恰如一座冰山,七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七分之六藏在水面下,分別是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在冰山的探索上以事件為基礎延伸到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感受為基礎點延伸到觀點、期待、渴望、事件;以觀點為基礎點,延伸到冰山個層次,其他類推,進行探索自己與對方的冰山。
但,自我冰山的探索並非是一門技巧而已,而是逐漸覺知自我,並且內化的過程,也是一種生命態度,因為進入自己的內心,是進入他人內在最快的路徑。冰山的對話,並非說服人改變,而是讓人覺知,為自己負責任,這和說服人改變不同。
因為,人的心智在生存模式之下,讓人不覺知「自己」,一旦覺知「自己」,就能為自己負責任,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是為生命本身服務,就會是好的選擇。
所以,發生的事件,不是事件內容如何困擾著自已,而是在面對問題的歷程中,自已是否可以帶著覺察的態度前進著,才能有適切的自我評估及解析,也做出適當的選擇,並調整適應的行為。
個案溝通對話的導引-3人小組演練--詹翔霖老師
1.從對方能感興趣,能回應的話題切入,對話者主動從事件中提問。
2.重複對方句尾,有積極聆聽效果與支持鼓勵。
3.敘述整理、摘要敘述。
4.多用-你願意再多說一點嗎?發生什麼事了?怎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