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tality 一詞在雅虎中文字典裡解作"心理狀態﹐心性"﹐但在英文使用時往往指不同的做事作風和文化。
例如中國靠拉關係走後門辦事成風﹐英文人稱之為中國的一種mentality。
北美也有自己一套mentality。
到公眾泳池游泳﹐透過隔板下面的空間看到隔壁更衣格內地板上鋪著大毛巾﹐腳板踩在上面。在中國人看到會說髒﹐但西人認為毛巾在洗衣機裡一洗甚麼細菌都殺掉了﹐沒必要過份擔心﹐為自己帶來不必要壓力影響心理健康。
女兒打包為露營作準備時也說﹐2-3天內用不著的東西例如指甲刀之類的不要帶﹐不要overdo了。overdo 的人往往是考慮過多使然﹐不能輕裝上路﹐顧慮重重往往成為做大事的絆腳石。
不同的mentality影響到不同族裔間文化和諧。
亞裔父母在生活細節上常常給予子女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會告訴孩子不要用手拿東西吃﹐不要放手指進口裡﹔地上髒不要隨便坐隨便把書包放地上。但在學校他們見到西方孩子用手抓起食物就放在嘴裡﹐吃完往身上一抹﹐把書包往地上一扔席地而坐。
那孩子們是遵循父母所教還是適應環境?
KFC肯德雞在亞洲分店的廣告牌上大大地寫著FINGER FOOD﹐明顯挑戰傳統飲食儀態文化﹐衝擊中日韓的"體面"文化。而在北美東南亞人比較容易融入西方社會﹐和他們在生活細節上西化﹐不無關係。
如果一家公司僱人﹐學校錄取學生﹐除了工作學習能力﹐會不會顧慮不同mentality給
原有公司學校文化帶來衝擊呢?
近來有報導指有大學收生時歧視少數族裔﹐儘管他們的分數極高﹐仍不被錄用。不過試想想﹐本來公司裡每個人翻書頁時都是先把指頭在嘴上舔一下弄濕了再一頁一頁地翻﹐自然得成了每天習慣﹐要是來一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對這現象皺眉頭﹐或者讓人覺得他對此舉不舒服﹐那老闆同等條件下就會願意挑和自己一樣舔著指頭翻書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