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鍛練拳腳只是入門,錘鍊心智才是堂奧。
此事起因於一場記者會,當時吳京正在為新片《狼牙》做宣傳,在發布會現場突然有記者無厘頭地問了一句:「吳京老師,您知道葉問嗎?」(這《狼牙》干《葉問》底事?)初時吳京有點不知所措,不過他還是在受了身旁的李忠志導演的「提示」後,很「坦誠」的、「有問必答」地說:「梁朝偉和甄子丹他們都要拍《葉問》,好像還發生了一些爭執,我當時心裏在說就是:葉問到底是何方神聖不太清楚。」好了,結果這句話引起了軒然大波,香港的詠春拳傳人們也開了場記者會,揚言要與吳京打擂台,提出輸者得捐五十萬港幣給慈善機構的條件,所以呢,這場拳腳的較量便給美其名稱作:「慈善友誼擂臺賽」。
「美國中文網」登載了這項新聞,還附上了「新娛樂在線」的視頻報導[註],我聽了之後嚇了一跳,納悶說怎麼「習武之人不識一代宗師葉問」就是「數典忘祖」了呢?!我初習搏擊,後學太極,也算得上「習武之人」,可是我初知葉問先生之名,是藉著李小龍先生的關係;第一次聽到黃飛鴻先生的名字,是因為成龍先生的《醉拳》(1978),進一步的了解則是從關德興先生的《黃飛鴻》系列港片拼湊而起。在此之前,我這個頂多不過十來歲的孩子,不也不識葉問、黃飛鴻「是何方神聖」?按這「新娛樂在線」的記者的標準,我是不是也夠得上「數典忘祖」?如果要這麼說的話,咱習武之人從拜師入門的第一天(一天肯定不夠),師父不就得將古往今來所有對中國武術有著重要貢獻的「宗師」、「大師」們的名諱、字號、生平都給說上一遍,而弟子們也得將這些不管是不是自己本門或相關的前輩名號平生全給牢牢記住了,只要漏上一個,日後讓人給問窘了,是不是就「數典忘祖」了呢?累不累啊?!
至於這樣嗎?那麼幹記者的是不是也該把所有過去對新聞報導有過卓越貢獻的從業人員的姓名事蹟都給牢牢記上了,而且隨問隨答、清清楚楚交代明白了,如若不然,是不是也可以冠個「數典忘祖」的帽子呢?新聞如此斷章取義、用如此嚴重的字眼,是出於甚麼樣的心態呢?恐怕不只是「無知」而已。
更荒唐的是,香港武術界的詠春拳門人在新聞過後向吳京發出了戰帖,無論吳京的這番言論究竟夠不夠得上侮辱自家宗師,或者吳京的這個「武術冠軍」得的是不是實至名歸,總之,拳頭上見真章就是了。
儘管這場武鬥用輸者捐錢做慈善的名義包裝了,但企圖以拳腳功夫高下定真理、以武力解決紛爭的心態卻是掩飾不了的;就算打贏了吳京,他的武術冠軍的頭銜和獎座就是假的了嗎?假設那些在看過《葉問》電影之前、甚至之後,同樣也宣稱不知「葉問到底是何方神聖」的群眾,詠春拳派是不是也要一一下戰書,用拳頭「教訓」人家呢?
看過電影了麼?遇事只想用拳腳功夫與人一較長短的,不就是金山找這一類型的「習武之人」嗎?李連杰《霍元甲》片中主人公母親不也說過:習武的目的,不是用來報仇的。那麼,到了所謂的文明社會,還一心想找人打擂台、爭一時輸贏,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心態呢?證明自己武功很行,還是詠春優於其他各家功夫?或是像金山找那樣,找名人打擂臺好揚名立萬?
十二世紀時,John of Salisbury說道:「我們就像是巨人肩膀上的侏儒,所以我們可以看得比他們更多更遠,並不是因為我們視覺敏銳,或是長得不一樣;只因為我們被他們巨大的身軀抬了起來,高高在上。」後來十七世紀的牛頓則說道:「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科學界、在學術界,前人的知識、發現常常是後人更為宏大、精深的理論或學說的基礎,所以學界的專業人士、甚至學生,很少有不知這些「巨人」之名的;可是武術界不見得亦是如此,各家功夫套路雖有不少是從別派路數、甚至拳理的基礎上發展、脫胎而來,但長期以來各家各派甚少交流,各自分布又廣,支派又多,不知他派視若宗師級人物的重要性,不也是在可以理解的範圍中麼?
可曾見過數學界因有人不知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或黎曼(Bernhard Riemann)「是何方神聖」,便擺下擂臺揚言要和對方比解題、一較高下的?可曾見過醫學界因有人不識希波克拉底(Ἱπποκράτης/Hippocrates)、或蓋倫(Klaúdios Galênós/Galen of Pergamon)「是何方神聖」,便揚言同對方打擂台,較量手術操刀技巧的?當然沒有,也不會有!因為太荒謬、太可笑了。那麼,武術界為什麼要予人這樣的印象呢?
「You TuBe」網上將吳京先生的訪問過程完整地貼出來了──http://www.youtube.com/watch?gl=US&v=VMcd4smxc94,吳京可有表現出對葉問宗師一點輕蔑、甚至侮辱的意味?相信明眼人一看便能夠清楚判斷。這次新聞事件過後,至今也有一個多月了,吳京先生不回應擂臺挑戰,我認為是對的,不是武功誰好誰差的問題,而是問題不應該用這種方式尋求解決。───附帶一提,這段視頻製作者提供的一大串武術界師範級人物的名字,很抱歉,有一大半我都不認識。
再說一遍,對於國術的習練者而來說,拳腳的鍛鍊、筋骨的打熬不過是入門、初階而已,能懂得由此修心養性、成就人格,參透「武」中哲學,才算得登堂入室──即由「武術」進階至「武學」境界,這也就是「武夫」與「武術家」二者之差異。
習武之人莫要教人給瞧低了。
[註]網址:http://gate.sinovision.net:82/gate/big5/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col_id=529&news_id=66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