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流編輯台
在書堆裡打滾的編輯們,檯前、幕後都有不為人知的inside story!
線上駐站時間:

格主小檔案

edit





<2008年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最新文章
寫在《二十一世紀台灣...
2013/5/28 18:25
歡迎來到數位新時代!
2013/5/24 19:21
卜睿哲出書,金正恩來...
2013/4/11 14:48
創投,科技產業發展的...
2013/1/2 18:37
中日釣島衝突,照著卜...
2012/12/26 12:09

最新迴響
Re:使用IE8編輯文章的...
by 暘明, 2/14
Re:寫在《二十一世紀...
by Sharon, 5/29
Re:票選!最希望哪套...
by nacho, 3/8
Re:票選!最希望哪套...
by Yvonne, 3/7
Re:票選!最希望哪套...
by 鄭有傑, 3/6

文章分類
略過巡覽連結。


部落格統計
今日人氣: 113 次
累計人氣: 580671 次
文章總數: 147 篇
May 26, 2008
戴上謝淑麗的眼鏡(上)
edit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10:27:25

文=吳家恆


Looking through Susan's glasses


《脆弱的強權》中文版出版兩週

  • 博客來法政學類第一名
  • 誠品書店人文/科學暢銷書排行榜第五名


《脆弱的強權》英文版

  • 美國亞馬遜書店國際關係類第六名
  • 英國亞馬遜書店中國類第六名

 

  昨天看到誠品書店的雙週排行榜,順便查了幾個網路通路的狀況。這個數字雖然很不錯,但是當然說不上什麼「狂銷」、「熱賣」,至少跟《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不能比。

  數字雖然是客觀的,但是必須要看放在什麼脈絡下,才能探求背後的意義,進行數字比較的時候,也才有意義。以《脆弱的強權》來說,幾個月前,台灣社會對謝淑麗的名字還很陌生。如何讓謝淑麗被台灣讀者認識,並引起對《脆弱的強權》的興趣,的確很不容易。我們頂好從這個起點來看待《脆弱的強權》。

  看看《脆弱的強權》在國外的銷售狀況,若是戴上適切的眼鏡,會看到很多耐人尋味的蛛絲馬跡,這些都是對於再進行銷售中文版的策略思考時有幫助、也有意義的。

  首先,這本書的英文版是牛津大學所出。這意味著什麼?牛津大學是一家在英語世界中首屈一指的學術出版社,能在牛津出書,就已經保證了內容的嚴謹確實。但問題是,一般學術出版社的書銷路很有限,在亞馬遜的排名動輒在十萬名之外。《脆弱的強權》的英文版在去年三月出版,一年之後在亞馬遜的排名仍在一千多名徘徊。

  如果是只看《紐約時報》排行榜的人,這個量當然不看在眼裡,當然也就不會深究《脆弱的強權》相關數字的背後意義。而翻開牛津大學去年秋天的目錄,會看到《脆弱的強權》放在相當前面的篇幅,而且佔了兩頁。同樣地,這在尋常人眼裡,不會引起任何注意,但是,對這本書已經產生興趣的人,就會察覺不尋常之處。第一,《脆弱的強權》是去年春季的新書,照理說不會出現在秋季目錄上,但是牛津不但把《脆弱的強權》上了秋季目錄,還佔了兩頁,而很多其他的秋季新書,只佔了四分之一頁。這表示這本書在市場的反應上讓牛津相當滿意,願意繼續在新目錄中以大篇幅介紹。

  這本書到目前的全球銷量恐怕比不上吳永志的書,但是論影響力,絕對超乎其上。美國《新聞週刊》在去年年底耶誕節出刊的那一期,以中國為封面故事,整個專題立論角度與謝淑麗如出一轍,再看看《華盛頓郵報》、《外交事務期刊》的重要媒體、學術刊物的書評,這幾塊拼起來,就知道謝淑麗以「脆弱」、「強權」這組看似矛盾的概念,已經成為美國主流媒體看待中國最有詮釋力的切入角度了。

  拿謝淑麗在《脆弱的強權》所提出的觀點來看最近這一、兩個月來發生在美、中、日、台四邊的幾件事情,會呈顯出不同的意義。

  第一個當然是西藏暴動和奧運聖火傳遞所引起的餘波。西藏暴動讓國際社會害怕的是看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另一面。中國是崛起了,但未必和平。

  謝淑麗在書中花了不少篇幅描述這幾年中國為了不要讓既有強權(特別是美國)感受到威脅,刻意在國際社會營造「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不管是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北韓核武危機,以及與周邊國家解決領土糾紛等議題上,中國都表現出泱泱大國之風。

  但是謝淑麗也特別指出,真正考驗中國是否和平理性的議題,是在對美、日,特別是對台事務的表現。這幾個議題都涉及中國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很麻煩,因為它是盲目、非理性的,根本用道理講不清的。你說你是獨立國家,他說你是他的一部分。這種事情沒有道理可講,通常都是靠打架來解決。而且打架往往解決不了問題。

  很多國家只要一碰到民族情緒,就完全不可理喻。中國更是如此。從西藏暴動一路下來到抗議家樂福,戲是越演越離譜。拜託,家樂福雖然是法國品牌,但是賣的東西在中國製,銷售對象也是中國人,抗議家樂福到底在抗議什麼?但是這種話根本講不得,像是大陸央視新聞評論部主持人、也是中國奧運年主持人的白岩松在部落格上說幾句頭腦冷靜的話,馬上就有網民圍剿。如果是碰到美、日、台這幾個汽油桶,一點小火花就會引發大爆炸。

  像是謝淑麗提到豐田有一款Prado,大陸把它譯為「霸道」,而且廣告商還拍了Prado駛過跪著的中國石獅,文案是「霸道,你不得不尊敬」,結果引起激憤。

  中國這也是有樣學樣。麥當勞不也時常成為歐洲農民抗議的對象?但麥當勞很多食物原料是從當地採購,雇用員工是當地人,銷售對象也是當地人,拿麥當勞開刀,也沒什麼道理,就只因為麥當勞象徵了美國,這跟家樂福在中國受到抗議如出一轍,只是中國的抗議更有失控之虞。

  但這就是全球化。很奇妙,全球化與民族主義的抬頭密不可分,雖然這兩股力道的方向完全相反。全球化把很多差異拉平,生活形態與消費習慣同質化,人在被投入一個更大、更不可測的全球化汪洋,但此時,人反而更想抓住些什麼。說白了,當大家都喝可口可樂和星巴克咖啡時,我拿什麼來表彰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或外星人呢?只有拿歷史,即使那歷史只有幾百年,也可以。沒有歷史也沒關係,把它製造出來就有了。歷史和民族一樣,都是想像的共同體。

  我不懂韓文,只能道聽途說。據說韓國每次修訂教科書,歷史就會增加,弄到後來,中國人也是韓國人的後代。最近網路上收到好幾次的「世界觀地圖」,包括了韓國人的地圖,如下。

       

 

 

 

 

 

 

 

 

  如果不是拿破崙四處征戰,歐洲人的民族意識恐怕會是另一種光景。因為拿破崙做的事情具有全球化的效果,他讓歐洲不同地方的人在戰場上兵戎相見的時候更注意自己說的是什麼語言,而不是自己是哪個階級的人。同樣的,英國社會學大家紀登斯在提到蘇格蘭的格子布的時候也指出,蘇格蘭格子布作為一種家族的象徵是在工業革命之後才出現的。因為工業革命代表的是人的離鄉背井,朝著跟自己的勞動「異化」的路途走去,人在這種情形下,製造──或說發明──種種象徵來代表自己的認同。

        中國因為背負了兩百年的屈辱記憶,所以民族主義更為扭曲、力道更猛烈。但是,細究起來,中共厭惡美國是出於共產主義與民族主義意識型態對於「美帝」的反感。今天,共產主義的羊頭還掛著,攤子老早賣起資本主義的狗肉,而且比起傳統的資本主義狗肉攤還利害。照理講,中國和美國已經是同路人了,謝淑麗也指出,中美已經形成經濟互賴的格局,兩國如今是命運共同體。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很大一部份要靠對美貿易來撐。而美國也因為中國買了大量的公債,才得以維持低利率。中國對美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對彼此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何還會如此明顯?

  誰都知道,中國仇日情緒高漲。但謝淑麗提醒,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並非如此。鄧小平在啟動改革開放之後,第一個出訪的國家就是日本,時為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二日。一九八○年代初,最早進入中國的是以松下、新力、東芝為代表的日本集團。松下幸之助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國際級企業家,而東芝在中央電視臺打的廣告是「TOSHIBA,TOSHIBA,大家的東芝」。日本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奉為發展楷模的國家,為什麼短短三十年,生產「大家的東芝」的日本成了中國民族情緒的出氣筒?

  甚至,中共並不是一直把台灣視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毛澤東曾親口對美國記者斯諾(Edgar Snow)表示,等到共產黨打敗日本之後,會允許臺灣獨立。那麼,台灣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乃至凡事必稱「一中原則」?

  這中間的轉折沒摸清,就不可能照見台灣眼前的道路。而謝淑麗的敘述,正是提供了一個清楚易懂的說法。 (待續)


迴響(0) | 引用 | 人氣(4020)  

引用網址:
站內最新好文
這關我啥事,請問
2024/11/19 15:27
失去寵物的悲傷剝奪-允許...
2024/11/4 0:15
寵物老齡化的照顧技巧
2024/11/2 12:15
寂然不動──人間無事人
2024/10/29 19:09
貓經濟-台灣寵物產業的下...
2024/10/6 23:06
羅馬的 mix and match
2024/10/5 17:36
義大利 Cusin
2024/10/1 21:31
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便是幸福
2024/8/31 12:20
掌握KOL行銷的目的與合作...
2024/8/26 11:41
你知道黝黑軟Q的仙草,是...
2024/8/25 10:03
 
 
遠流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