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大家剛剛認識﹐七嘴八舌講食經﹐有人提到飲紅酒。
"我最近發現自己心跳降到60多﹐真有點surprise呀﹐我又不是常常運動。以前心跳
7﹐80的, 最近加拿大官方健康網頁說心跳太高的人得心臟病機會也高。"
先是靜﹐然後﹐
"喝了多久? 每天喝多少呀?一瓶喝多久呀?" 感興趣的問題接踵而至。
稍稍平息後一位太太說:
"一般人心跳每分鐘70左右都可以了。"
"她是護士教官。" 另一位太太解釋道﹐加上籌碼。
飲紅酒的早年畢業於醫學院: "噢﹐是呀? 不簡單呀。"
剛剛認識的場合說話還是很容易踩著"地雷"的。最常見是護士藥劑師不知道面對的
可能是醫生﹐某官方情報科退休官不知道對方可能是前FBI探員﹐香港皇家退役警察
不知道人家是現役加拿大警察等等。
而移民潮也增加了遇到"地雷"的風險。
我見過一位香港藥房老闆建議顧客放棄手上醫生太太寫給他的藥名﹐買他建議的那
只。那客人不敢得失老闆﹐買了﹐回去一看﹐發現那藥有限期只剩一個月。太太當
然不服﹐親自帶著丈夫到藥房﹐要求換回原來要的藥﹐老闆情急之下對著丈夫說:
"你的胃快要穿孔了。"
"你有拉黑便嗎?" 臉色黝黑個子矮小衣著普通的太太本能地問丈夫。
"沒有啊。"
老闆冷不防被人當場揭穿﹐乖乖地去換回藥品﹐不過依然臉不改色。
不久那藥房搬走了。
移民的地方常常會有這種奇遇﹐很多人按本地的標準以為有這等知識文化的人可能
不會出現在這裡吧﹐但移民潮往往打破這種思維習慣。
以前在美國一個老人中心工作時常見到一對台灣退休夫婦每天都乘老人車來﹐和普
通人一起玩游戲。撇開衣著不說﹐光那氣質就知道他們不是一般人﹐但又不便打聽。
後來還是清潔阿嬸透露﹐他們是前台灣駐美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