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一些傳自內地自由行客人的言論﹕
“人家買得起,咱也買得起。”
在他們心目中,好像香港人那些複雜的眼神只有一個解釋﹕看不起沒錢的大陸同胞。抱著這種心態,很多大陸生可能心裏老憋著一股勁,要念好書出人頭地,讓香港本地人另眼相看。
實際上,香港人普羅文化裏有種“笑貧不笑娼”的觀念,讓人感受到經濟是頭號壓力,但是,同時卻讓人們不必介意職業高低,有工作先幹著,不一定要拿到博士才找工作。在這種文化下,你是幹哪行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份工作,哪怕是送外賣的。
在每天像陀螺般旋轉的香港人眼裏,你的獎學金有沒有下落,和他們豪無關係,失業,失學,在他們像家常便飯,他們早已習慣了,早已懂得調整心態重新面對。這才造就了像許冠傑這位以通俗歌詞加輕快旋律走紅的歌手。他歌詞裏的柴米油鹽絲毫沒有文藝美感,卻感動千千萬萬打工一族。
筆者有位香港朋友聰明過人,對多學科都有興趣和心得,拿下了甲骨文研究博士學位,在大學找到教職,同時因為熟習電腦音響等,業餘時間從事這類電器買賣維修,幫補薪水。大學教職聽起來高尚,但合約能否再續掌握在他人手裏,最好還是留有後路以保障自己和家人。
有些家庭主婦在孩子上學後,開插花舞蹈武術語言等補習班。她們有些在國外拿到碩士學位,回來後在這個階段需要調整自己重新開始。
大陸學生如果放眼香港的細小角落,會發現很多人都“卑微”地生活著,並不是國內人想像的那麼“偉大”,那麼有“價值”。如果自己不能融入這種價值觀,貿然到香港“拼搏”,落差一定在所難免。
筆者聯絡以前在大陸工作的舊同事,發現有些人還是非常看重自己的身分地位。升了職的人都懶得理睬離職的舊朋友,以為自己在這個單位已經可以呼風喚雨了,再說人家西方人都要來拜他們了,何況你們這些跑到人家國外混的。
這種人情世故在香港比較少見。香港人97前後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自很多變遷看透人生。筆者有位朋友,97前和太太都在香港從事社工工作,擁有不錯的房子,後來舉家移居加拿大,數年後被裁員,為了保住唯一的房子不至於斷供,只好獨自離開太太和兩個未成年孩子回香港找工作,找到一個小公司,被派往內地,吃喝睡都擠在一個小辦公室裏。而他剛到加拿大時遇到的內地朋友卻在香港某大學教書。
他慶倖自己當年沒有因為人家窮而看不起這位朋友,至少週末回香港父母家時還有位朋友聯絡,至少自己托他在他大學找份職位時,人家也不會令他難堪。
後來,他還是回了加拿大找了份開車工作。
世事難料,香港人早已看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