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之漡
動靜之寬,雲山潝石;凝塵止觀,遍照虛實 。 。。。。潮來因、士覺吼。

格主小檔案

來因覺士





<2010年3月>
28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最新文章
寂然不動──人間無事人
2024/10/29 19:09
點心
2024/4/28 15:54
余光中不識張益德
2023/11/30 14:38
弔客
2023/6/1 20:00
決梁山泊之策
2022/12/4 21:07

最新迴響
附註:
by lyingjazz, 8/13
Re:修理潘國森
by 光澄籽, 7/16
Re:修理潘國森
by 潘國森, 6/6
Re:玩命,還是作秀?
by 作秀黨萬歲、萬萬歲, 4/29
Re:玩命,還是作秀?
by 潘國森, 4/28

文章分類
略過巡覽連結。


部落格統計
今日人氣: 65 次
累計人氣: 346684 次
文章總數: 131 篇
March 18, 2010
老「哏」非老「梗」 (下)
來因覺士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20:50:00

  前面提及的相聲老前輩,近日新出了一本書:自己找服裝道具,化妝、拍照,將過去曾經扮演過的京劇丑角留下圖像與文字紀錄。相聲界的重量級人物出了這麼本大作,裏頭又盡是已難得一見的珍貴藝壇掌故與圖文資料,自然得趕緊收藏拜讀,不過對於其中部分內容說法,個人有點意見。

  首先,關於《打魚殺家》中的「大教師」一角,說早期有赤背或穿侉衣的,先生道:「我後來穿功夫衣,當然不合時代,可是觀眾也不以為忤。」──是啊,誰要是認真計較,那人便是「煞風景」!

  其次是《甘露寺》裏的「賈化」,先生說按史而論,孫權乃是出於政治考量主動嫁妹與劉備的,自然不會有命呂範安排賈化埋伏行刺之事,至於有無賈化其人,無從可考。

  其實,賈化就是《演義》中的賈華,應該是兩字音近而後產生之訛誤──京劇裏的三國戲碼有九成源自於小說《三國演義》,賈華於第五十三回中登場,為吳軍北征合肥時,與宋謙同為孫權的左右護衛;宋謙於該役中喪於魏將李典箭下,由此引出重臣張紘勸說孫權不該憑恃一時壯盛之氣,全然無視於敵軍的強猛,親自衝鋒陷陣、導致損兵折將,造成「三軍之眾,莫不寒心」,蓋因「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所以期望孫權能夠抑制住匹夫之勇,而懷王霸之計。此番話查史策的確是張紘從征合肥時對孫權說的,可是小說寫張紘最後的那兩句話「今日宋謙死於鋒鏑之下,皆主公輕敵之故,今後切宜保重」,卻是出於杜撰之筆,因為宋謙與賈華俱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人物。然而正是透過宋謙之死,一方面既凸顯了戰爭的慘烈、孫權的有勇無謀,同時也將史料中張紘這番擲地有聲的諫言與小說情節作了完美結合;另一方面,宋謙之死還引發了孫權因感傷而急要報仇,於是派了太史慈引兵五千前去做外應,這項躁進之舉從而導致了另一名大將的中伏身亡(太史慈之死也是虛構)

  一連串的巧妙安排,全在一個出場時間極短、看似不起眼的虛構人物作為樞紐;而大難不死的賈華,也仍有任務,下一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中,小說家讓他率領三百刀斧手埋伏於甘露寺廊下,卻被識破揪出,從而引出孫權佯裝不知、推給呂範,呂範又牽拖賈華,賈華有口難辯、眼睜睜便要被國太喝令斬之的一場鬧劇。此處的賈華,就如同戲裏的賈化,是個丑角、甘草人物;因為賈華是孫權貼身侍衛、孫權的心腹,賈華出糗,也就糗了孫權。

  先生又指出說坐落在江蘇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的甘露寺,修建在東吳甘露年間,距孫、劉結親遲了有五十六年,最後附加了一句:「當然,我們買票看戲不是追究歷史」,這話個人舉雙手贊成。至於甘露寺之名,則是到了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時,李德裕建造後所取的,典出《法華經‧藥草諭品》佛曰:「我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劉備與甘露寺的傳說也就始自於從唐宋之間,北宋劉斧的志怪傳奇小說《清瑣高議》即載有「潤州甘露寺有三賢亭,乃劉備、曹操、孫權曾會於此。故羅隱有詩:『漢鼎未分聊把手,楚醪雖美肯同心』」之語。

  最後說到《逍遙津》的華歆,戲中以丑角登場,先生認為「其實這是天大的錯誤」,查史書,華歆「是當代大人物」,雖然曾參與收伏皇后之事,「但絕不是一個奸佞小人,而是為政清淨不煩的好官」。

  不錯,按《三國志》華歆本傳記載,華歆十分注重儀表、愛惜羽毛,故而自布衣乃至任官皆以清譽著稱,故而陳壽於卷末評曰:「華歆清純德素」。

  但是陳壽的史官之筆,背後往往是有隱情的。

  翻開《晉書‧卷四十四‧華表傳》,華歆之子華表,晉武帝時代官拜太子少傅,轉光祿勳,遷太常卿,為三品大員;華表之子華廙,年輕時即為晉武帝所禮重,歷任「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前軍將軍、侍中、南中郎將、都督河北諸軍事」為兼掌文武軍政之高官;華廙之子華恆,娶「滎陽長公主」,拜駙馬都尉,是晉武帝的女婿。可見華表乃至華恆祖孫三代,皆為晉初中央要員、皇帝跟前的紅人,而陳壽的《三國志》是要上呈給執政者閱覽的,能把華歆生前幹的那些狗屁倒灶事情一五一十全寫出來嗎?

  陳壽的文字看似平鋪直敘,實則語帶玄機。漢靈帝時,冀州刺史王芬與眾人合謀、聯絡地方豪傑打算發動政變、廢了靈帝,其中也招攬了華歆與同郡的陶邱洪,陶邱洪正準備動身,華歆勸止,理由是王芬其人才疏學淺、又不擅於帶兵打仗,必定難以成功,反而會殃及族人,還是不去為好。值得注意的是,華歆的著眼點在於王芬難以成事,至於廢立天子乃是不忠無父之事則完全不在他的考量範圍之內,可見此人打從年輕時就沒什麼忠誠觀念了。

  因此華歆擔任豫章太守時,一聽說驍勇善戰的孫策已將領地擴張至自己轄境邊上時,立馬便放棄抵抗,穿著便服親自向孫策納降,孫策當然不好說什麼,謹以上賓之禮相待。到了孫權時代,人在官渡的曹操以天子的名義徵召華歆,孫權本不打算放人,華歆便勸說才剛接位執政的孫權,此時還是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交好為優先,空留自己在江東,是「養無用之物」,反不如讓他出使中原替孫權「效心」為好──明擺的就是棄驢就馬、「西瓜偎大邊」,標準的官迷!

  這還沒完……一聽說華歆要走,千餘名賓客舊識紛紛趕到華歆府上送金贈銀,華歆呢,一聲不吭、照單全收,可是背地卻逐一在禮單上記下送禮之人的名字;等到啟程的那一天,把所有賓客友人叫來,當著眾人之面說自己本無拒絕諸君好意之心,因此才收了這麼多的禮金,然而考慮到獨自乘車遠行,卻帶上大量財物,恐會因此而生禍端,希望大家能替他著想,把所贈金銀都收了回去。倘若華歆真是這般清高,一開始就當拒絕收贈,不然就是私底下一一奉還,如此張揚地將所有人招來齊聚一堂、然後鄭重其事地公開宣稱不想收禮以免惹人非議,不就是將別人都踩在腳下以拉抬自身?這樣的扭捏作態,在場諸人也只能摸摸鼻子「各留所贈,而服其德」了;「服其德」,毫無疑問是史家的主觀意識,有誰會服這樣的「德」?之所以在整段故事後頭留個這樣的尾巴,無非就是告訴後人,這三字說的是反話,用的是暗諷之筆!

  這種精打細算於為自己創造有利條件的利己主義者,來到曹操手下,自然是官運亨通,一路從議郎爬升到了尚書令。後來曹操率兵南征孫權,表奏華歆為軍師;而華歆面對此番征戰的對象竟是昔日舊主,卻全無尷尬之色,一點都沒有要迴避或婉拒的意思──從這裏就可看出華歆的為人了。曹丕稱帝後,華歆從相國轉任司徒之職,正史記載這位官拜三公的一品大員,卻過著「清貧」的生活,把所有俸祿與賞賜都用來振濟親戚故交了,致使家中連一擔米的存糧都沒有。

  的確,華歆是個「為政清淨不煩,吏民感而愛之」的好官(既不要求手下認真辦事、也不侵擾百姓中飽私囊,如此得過且過,郡吏人民當然會認為是「好官」,但那是他在豫章太守任內的事;查遍史料,華歆為官從未留下與「廉能」有關的任何紀錄,為何到了位極人臣之時,卻將自己所有的薪水、津貼、「特別費」全都拿來「振施親戚故人」,致使諾大一個司徒宅邸之內竟無像樣點的存米食糧?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另一名魏大臣徐邈本傳中找到答案。《魏志‧卷二十七‧徐邈傳》記載,徐邈死後,有人問盧欽說:過去在曹操當政之時,徐邈看來不過是作風一般的普通人,可是到了魏明帝曹叡時代,徐邈反倒成了特立獨行的耿介之士,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盧欽答道:這是因為從前毛玠、崔琰等人掌權時,清廉素儉之人受到敬重與拔擢,因此世人都改換輕車馬素服以博取清名,而徐邈卻不改平日作風,所以大家覺得他很普通;可是到後來天下奢靡之風大起,大家又跟著追逐流行,徐邈雅尚的風格卻依舊自然如常,不隨世俗而稍變,故而昔日的普通反倒成了今日的特異了。其實,這並非徐公有什麼改變,而是世人隨時在變的緣故啊!

  所以,華歆的「清貧」,是在當時一片豪奢浮華風氣之下,刻意「逆勢操作」所營造出來的一種假象──當時還未有「海外帳戶」洗錢手法,因此可以確定華歆的薪水、特別費(也許還連同「國務機要費」)都用作接濟親朋上頭是真有其事,但是……是怎樣的親戚與朋友,得花上如此龐大的一筆巨款、經年累月地施予賑濟?從現實層面來看,這些親友肯定都比華歆家來得有錢、吃穿得好了,反倒是華歆需要別人救濟了;於是弄得曹丕出面「特賜御衣」、把自己的衣服賞賜給了華歆,並派人至華家為華歆的妻子兒女製作服飾──真是矯情十足的一對君臣!

  華歆的矯揉造作當然逃不過有識者的法眼。晉代史學家孫盛即針對華歆身為國家股肱之臣卻把自己搞得一貧如洗的做法大加撻伐(見《魏志‧華歆傳》注引),指出倘若親戚朋友真有急需救助者,大可上奏朝廷,由天子出面恩賞、「以彰天澤」,但華歆卻不這樣做,而是偷偷拿著天子之賜、「獨為君子」給自己博得好名聲,換句話說,即是踐踏國家名器、只為了成就個人的清高形象。對於這樣的做法,孫盛說道:「可謂匹夫之仁,蹈道則未也」,算不得正人君子。

  無獨有偶,《三國志》注者裴松之也針對魚豢《魏略》中指華歆、邴原、管寧時人譽之為「一龍」,而以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之說表示質疑;裴云:「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華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當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後也。」也就是說,論名望、論人品,華歆不見得高過管寧與邴原;魚豢的紀錄恐怕是以三人後來的官宦成就來論高低的事後諸葛說法──《資治通鑑》顏師古即有注云:「當時頭尾之論,蓋以名位言也」。

  但說到華歆其人的冷酷與卑劣,則體現在「收伏皇后」事件之上,這條罪惡紀錄不在上述的本傳記事裏頭,而是收在了曹操本紀注引《曹瞞傳》與范曄的《後漢書‧皇后紀》之中──整起事件始末,可不似「確參與其事」這幾個字般地輕描淡寫。

  史籍記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曹操起出多年前伏皇后寫給其父的一封密信,要求伏完聯絡外援共誅目無天子的曹操;於是曹操威逼漢獻帝廢后,並偽造天子詔書,遣郗慮持節入宮沒收伏后的璽綬,同時又命尚書令華歆為副手,帶兵進入後宮搜捕皇后伏壽。伏后聞訊,趕緊緊閉門戶、躲入房內夾壁之中,但還是為華歆所發現,把門窗牆壁盡皆打碎,將伏皇后拖了出來。當時獻帝劉協正與郗慮坐在外殿,只見伏壽披頭散髮、兩眼哭紅、光著雙腳,被禁衛軍押了出來,回頭對獻帝哀告:“您難道不能救我一命嗎?”劉協答道:“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到什麼時候呀!”轉頭又對郗慮說:“郗公,朗朗青天之下竟有這樣的事情嗎?”接著伏皇后便被關入「暴室」,幽閉而亡(應是活活餓死),伏后所生兩名皇子,皆被灌毒殺害。

  查伏后寫給伏完密謀曹操之信,源自於建安五年時曹操將受天子衣帶詔而共圖推翻曹操勢力的董承、王服、种輯等人誅滅三族,並入宮逼皇帝交出董承的女兒──董貴人,當時獻帝多次以董妃懷有身孕向曹操求情,仍被拒絕,董氏遂遇害。伏后由此心懷畏懼,才密信屯騎校尉伏完,希望能除去殘逼天子的逆臣曹操。算算建安十九年距離建安五年,少說也有十四、五個年頭,且伏完也早已死去多年,朝中勢力穩固的曹操為何還要拿出這段陳年舊事將已不具任何威脅的伏皇后置之死地?原來曹操要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才是唯一的殺機──伏后以及兄弟宗族數百人死後僅一個多月,即建安二十年春正月,漢獻帝立曹操次女曹節為后!

  曹操是史上知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兵法家、文學家,如此集諸多才能於一身的王霸之主,大權在握、獨攬朝綱,卻在宮廷之內百般欺凌孤兒(獻帝)寡女(董貴人、伏皇后);為報殺父之仇(陶謙部下張闓殺人奪財後逃逸),把帳算在徐州刺史陶謙的頭上不打緊,可是徐州百姓何辜?曹軍沿途大肆屠殺,在泗水邊上一次就坑殺了數萬人,使泗水為之不流,然後又將泗水南岸諸縣居民全部滅絕,「雞犬亦盡」、做到了名符其實的雞犬不留,使得取慮乃至睢陵、廣達一百二十公里的大地上,見不到一個人影!這樣殘民以逞、極端暴虐之人,縱使他雄才大略、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縱使他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防止了漢末群雄並起、起而代之的亂象,但後世的廣大群眾卻不就此干休,而在文學作品中、戲曲舞台上對他進行一遍又一遍地口誅筆伐與消遣捉弄──蘇軾《東坡志林》卷一中即收錄了王彭之語:小孩頑皮,家人不堪其擾,便給了些錢去聽人說書,說到三國故事,聽到劉備打敗仗就哭、曹操輸了就樂;可見早在唐宋時民間藝人的口中,曹操便已經是大反派、十足的「反面人物」了。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是「能臣」還是「奸雄」?心中早有了一把尺。莫說劉協、伏壽在封建時代的帝后身份,就算是匹夫匹婦,站在人道的立場、單從「人」的角度來看,曹操、華歆的做法,難道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會做的事嗎?所以藝人便在戲曲舞臺上給曹操抹上了大白臉,至於狗仗人勢的「幫兇」華歆,給勾上小白臉丑(醜)他,錯了嗎?

  《後漢書‧卷四十五‧周榮傳》載尚書陳忠上疏推薦周榮之子周興,奏章中寫道:「尚書出納帝命,為王喉舌」,華歆官居「尚書令」,是典總綱紀、替皇帝決策發號施令官署中的最高長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皇帝手下掌有實權的「發言人」,可是這個發言人卻違反了皇帝的意志,將「第一夫人」緝拿執刑,成了「總理大臣」的馬前卒,他眼中可還有朝綱、王法?

  因此《後漢書‧皇后紀》下卷寫到收伏皇后之事,唐朝的李賢注書時還特地引陳壽《魏志》的記載寫道:「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代荀彧為尚書令」,告訴世人作出這樣慘無人道之事的人,不是別人,就是《三國志》裏的那個「奸佞小人」華歆!如此令人髮指的惡行,連後世的史家都看不下去。

  到了元末明初時的《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憎惡之情更加顯露無遺。說到伏后之事,則寫華歆「親自動手揪后頭髻拖出」──雖不免加油添醋,但料也離事實不遠,小說家特於事後追述:管寧避居遼東,常戴白帽,坐臥一樓,足不履地,終身不肯事魏;而華歆先事孫權、后歸曹操,至此乃有收捕伏皇后一事。藉管寧的高風亮節來反諷華歆為虎作倀。為此,《演義》評點者毛宗崗父子還作有嘆華歆詩曰:

  華歆當日逞兇謀,破壁生將母后收。

  助虐一朝添虎翼,罵名千載笑「龍頭」!

  然後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竄炎劉〉,又寫華歆脅迫漢獻帝退位,「扯住龍袍」出言恫嚇,接著華歆「齎捧詔璽,引百官直至魏王宮獻納,曹丕大喜」,十足地一個佞臣形象躍然紙上!然查此段情節並不見於史傳,難道是羅貫中自己瞎編的麼?

  不,請看《魏志‧文帝紀》注引《獻帝傳》裏的記載,其中提到華歆與賈詡、王朗連同九卿等人聯合上奏,稱太史丞許芝、左中郎將李伏所上之圖讖、符命,表明了天下出現種種祥瑞宣示著以魏代漢之意,然後提到漢獻帝也「知陛下聖化通于神明,聖德參于虞、夏,因瑞應之備至,聽歷數之所在,遂獻璽綬,固讓尊號……」鬼話連篇云云;在曹丕虛情假意的一番辭讓之後,華歆、賈詡、王朗等人又上書以唐堯禪讓虞舜之事勸進,稱漢禪位於魏正合於天意。於是,君臣把三勸三讓、自以為這樣就可以瞞過世人之眼的把戲演完之後,才正式把獻帝拉下位來,換曹丕大搖大擺地坐上了皇帝寶座。

  儒家理想政治中的最高境界──禪讓制度,就這麼給曹丕、華歆這班君臣給活活糟蹋殆盡,而且還成了後來的晉、南北朝之謀朝篡位者的活教材,給了他們一本「標準作業程序」的指導手冊!華歆在這場禪讓荒誕劇中扮演的腳色,和小說裏寫的有什麼兩樣?小說家、劇作家以及民間藝人,有沒有冤枉了他?

  這樣一個如假包換的偽君子,如果是「正面人物」,那誰是「反面人物」?

 

京劇《逍遙津》中的大壞蛋華歆

圖片連結:互動百科網http://www.hudong.com/


迴響(1) | 引用 | 人氣(2944)  

引用網址:
站內最新好文
這關我啥事,請問
2024/11/19 15:27
失去寵物的悲傷剝奪-允許...
2024/11/4 0:15
寵物老齡化的照顧技巧
2024/11/2 12:15
寂然不動──人間無事人
2024/10/29 19:09
貓經濟-台灣寵物產業的下...
2024/10/6 23:06
羅馬的 mix and match
2024/10/5 17:36
義大利 Cusin
2024/10/1 21:31
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便是幸福
2024/8/31 12:20
掌握KOL行銷的目的與合作...
2024/8/26 11:41
你知道黝黑軟Q的仙草,是...
2024/8/25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