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作家、文化評論家,著有《聲音與憤怒》、《反叛的凝視》等)
1969年,整個六零年代的火焰彷彿要在時代終結前奮力燃燒,一切反抗行動都更為熾烈。石塊與鮮血的暴力從1968年到1970年,不斷滲透著世界的集體意識。畢竟,1968年學生革命的餘溫還是熱的。
在美國,1968年尤其是黑暗的一年。金恩博士和羅伯甘迺迪兩個理想主義人物先後被暗殺。而另一個遇難的是嬉皮,或者嬉皮文化——前一年在舊金山的斑斕愛之夏已經崩解為混亂深淵;人們宣佈「嬉皮已死」。
各種運動越來越激進化:黑人民權運動日益走向暴力,學運激進派「氣象人」從「民主社會學生聯盟」(SDS)分裂出,68年八月芝加哥街頭更爆發六零年代最激烈的警民衝突。
1969年的氣氛並沒有安逸下來。共和黨尼克森在這一月宣誓就任總統。反戰運動持續高亢:春天哈佛大學三百名學生佔領校舍,冬日的十月,氣象人在十月芝加哥掀起「憤怒的日子」和警察對幹,然後十一月近五十萬人在華府舉行反戰大遊行。(六月1日,約翰藍儂在加拿大蒙特婁的旅館床上,錄下經典反戰單曲「 Give Peace a Chance 」。)
就在這一個夏天,六月28日,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石牆酒吧,不甘於被警察長期騷擾的同志們起身抗暴,開啟了同志平權運動。八月初,吸引許多嬉皮跟隨的邪派曼森(Charles Manson)家族成員,犯下數起嚴重兇殺案。
就在這一個夏天,將近五十萬人奇異地參與一場關於愛與和平的音樂盛典。
那是69年八月15日到18日。四個聰明的年輕人看到在六零年代搖滾樂已經成為青年文化最大力量,看到愛與和平成為時代精神(1967年,Beatles發表歌曲「All You Need is Love」),所以他們計畫在紐約州北方的胡士托小鎮(據說因為是狄倫住在這裡)舉辦一場「胡士托音樂與藝術節」(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
然而,一個小小的誤判是,首先他們並不能真正在胡士托這個地方舉辦,而只能在附近另一個小鎮。其二是他們本來雖然賣門票,但後來參與人數實在太多,所以他們被迫把圍籬取下。
胡士托吸引了將近五十萬人參與。那個時代的民謠和搖滾巨星都來了(除了最重要的三個:滾石、披頭和狄倫):Joan Baez, Janis Japlin, the Who, Joe Cocker, Crosby Stills & Nash, 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以及Jimi Hendrix。
人們在這裡相互微笑,歌唱跳舞,擁抱做愛(嬉皮的口號之一是「做愛不作戰」)。胡士托成為一個反文化的邦城、六零年代青年文化最盛大的瑰麗展演,迷彩嬉皮們的最後反擊,以及搖滾史上的永恆神話:人們相信胡士托就是音樂節的終極定義。
但胡士托其實是一場青年反文化與商業邏輯的搏鬥。這原本是生意人的賺錢淘金樂園,但他們確實引爆了那個時代的青年想像,所以女孩男孩們衝破藩籬,在這個金色花園裡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烏托邦國度——雖然也有人說,主辦者願意拆掉圍籬讓人免費進來,是因為他們已經和華納公司談好電影版權,而那才是真正金雞母。
無論如何,在那個漫天火焰、黑暗與暴力交織的時代尾端,廣大的六零年代子民們確實走進(或者逃跑到)這個美麗的迷幻國度。只是,這個四天三夜的愛與和平,終究只是六零年代夢想走向終結的迴光返照。
在胡士托結束後,十二月4日,黑豹黨成員Fred Hampton在家中被警察擊斃。兩天後,加州阿特蒙的滾石樂隊演唱會上,一人在騷動中被保全刺死,成為六零年代搖滾時代的悲劇終點。1970年三月,三名氣象人成員在格林威治村家中製造炸彈時引爆身亡;五月4日在肯特州立大學,國民兵槍殺四名抗議反戰學生,尼爾楊此事寫下名曲「Ohio」。然後是搖滾樂演奏起哀戚輓歌:吉他之神Jimi Hendrix在九月猝死 ,嬉皮之后Janis Joplin在十月因過度服用海洛因而死。
胡士托確實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只是,歷史的教訓不是我們如何再建造起一座胡士托城邦,而是能走出那個封閉的樂園,用我們的夢想更勇敢地對抗時代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