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流編輯台
在書堆裡打滾的編輯們,檯前、幕後都有不為人知的inside story!
線上駐站時間:

格主小檔案

edit





<2009年4月>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12
3456789

最新文章
寫在《二十一世紀台灣...
2013/5/28 18:25
歡迎來到數位新時代!
2013/5/24 19:21
卜睿哲出書,金正恩來...
2013/4/11 14:48
創投,科技產業發展的...
2013/1/2 18:37
中日釣島衝突,照著卜...
2012/12/26 12:09

最新迴響
Re:使用IE8編輯文章的...
by 暘明, 2/14
Re:寫在《二十一世紀...
by Sharon, 5/29
Re:票選!最希望哪套...
by nacho, 3/8
Re:票選!最希望哪套...
by Yvonne, 3/7
Re:票選!最希望哪套...
by 鄭有傑, 3/6

文章分類
略過巡覽連結。


部落格統計
今日人氣: 51 次
累計人氣: 578478 次
文章總數: 147 篇
April 24, 2009
兩種寫作歷史的手法-談史景遷《前朝夢憶》和卜正民《維梅爾的帽子》(下)
edit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10:34:11

◎楊照

(根據2009年4月4日楊照在誠品敦南店「浮華與蒼涼」系列講座演講內容,由林姿君、李靜慧整理)


讓陌生變熟悉
容我這樣說:史景遷的敘述策略比較接近「讓陌生的東西變熟悉」。這牽涉到他的寫作背景與環境史景遷剛從耶魯退休,之前長年在美國大學教授中國史。如果你去翻查史景遷的資料,你會發現他很少在期刊上發表史學論文,他寫的幾乎都是給美國一般社會大眾的書。他在耶魯開的課也一樣,他的對象多半不是針對研究生,都是大學部的課。所以你可以想像,他面對的是一群美國第一流、最聰明、也最討人厭,最自以為是的年輕學生。他們進入長春藤名校,以為自己無所不知。史景遷教學時,面對的是這群年輕學生,而他寫書時,面對的是美國一般大眾。這兩群人有個共通點:他們不那麼瞭解中國史是什麼,而且並不清楚自已認知上的模糊。

我在哈佛當助教時,一旦學生發現我這個東方人,會立刻抓住我,和我談老子,他當然覺得他懂,然後他要比較老子和尼采,看你懂不懂尼采。他們吸收了許多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然後漸漸形成一股傲慢。美國社會大眾也一樣,大部分的人對中國有一種「大概是什麼」的想像。因此,當史景遷透過一層又一層的細節,編織其著作時,面對的是這股傲慢。他要讓這些美國人瞭解到,他們其實對中國歷史陌生無比。

我們如果看史景遷的《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時報出版)。對我們這些學中國史的人來說,老實講,這本書並不值得讀,它描述了我們「早就知道」的那些人,把跟五四運動有關的人物傳記拼湊在一起,替他們做了一部群傳。像魯迅這樣的名人,史景遷在《天安門》寫到任何一件事,大概沒有什麼我以前不知道的。但這本書畢竟不是為我們這種人寫的,它的敘述策略不在我們,他的重要性也不在我們。史景遷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清楚認知他的讀者,他知道他的讀者不懂May Fourth,他們只知道一個籠統的「中國革命」。美國另一位著名中國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中國大革命》(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對美國人來說正是這樣,中國有個大革命,就像法國有個大革命,俄國有個大革命一樣。但革命的細節,例如五四運動,他們全然陌生。

你如何讓一個人對他完全陌生的事情感到有興趣?如何讓他覺得,一件遙遠、陌生的事情,是他值得知道的,並且進一步讓他一點一滴地體驗?史景遷必須累積、堆疊這麼多的細節,讓你感覺到歷史裡的每一道紋路與肌理,都在你可以撫摸的範圍之內。透過這種策略,他讓讀者親近了中國歷史,親近他筆下所寫的人。他用同樣的寫法寫張岱,聚攏所有蒐集得來的材料,鉅細靡遺,幾乎沒有任何遺漏。他並不打算提供新鮮的觀點,或者讓你知道其他研究張岱的人不知道的事情,作出一些其他研究者會嚇一跳的結論,而是將所有材料組合成一個豐富且易讀,引人入勝的人物完整寫照。所以他擅長組織,習於編織。

史景遷往往從一些特殊之處著筆,讓讀者感到吃驚。他會告訴讀者說:欸!以前有人在很遙遠的地方用這種方式過活哦。你以為接下來會有一個傳奇故事,就像魔戒或飛在天上的龍,不是。接下來,他鋪陳所有的細節,告訴你,事物有其道理,並且你可以體會、可以理解。

我認為這是史景遷最重要的寫作方法,他成功地把所有陌生的東西化為熟悉。所以我們讀史景遷的書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了:如果他要寫的對象是你本來就熟悉的,你不必讀,因為你不會在裡面讀到特別的觀點、特別的解釋。但如果他寫的題材是你本來就覺得陌生的,沒有比史景遷更體恤你的作者。像對很多人來講,張岱是陌生的。那麼,讀他就是一件愉悅的事。

你真的知道嗎?
卜正民也很重視細節,但他的敘述策略剛剛好和史景遷相反──讓熟悉變陌生。史景遷會告訴你,你覺得這頂帽子很奇怪嗎?不,這帽子一點也不奇怪。而卜正民會問你:你覺得這帽子再平常不過嗎?對不起哦,我告訴你,不是這麼一回事。這是他們不同的策略。

《維梅爾的帽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在卜正民面對的西方讀者眼中,〈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這張畫是他們的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沒有人會覺得這張畫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他會連接不斷,丟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你知道他的帽子嗎?她為什麼要包頭巾?窗子為什麼要這樣開?畫面的後面有什麼?地圖為什麼要掛在這裡?

我們再看〈在敞開的窗邊讀信的少婦〉這幅畫。對於看過這幅畫的人來說,沒什麼神秘之處。但卜正民會問:她在讀什麼樣的信?他會透過他累積的材料來說明,她應該是在讀一封來自遠方的信。而這個「遠方」是荷屬東印度公司。再來,她的身邊有一張床,床上有一些水果──我頂多讀到這裡──但卜正民會進一步問說:水果放在青花瓷盤上,這個盤子為什麼會在荷蘭?接下來,還有我們真的不會看到的東西,卜正民看到了。這個讀信的女子後面,有一堵空白的牆。研究藝術史的人透過X光,發現維梅爾本來在牆上畫了一幅畫,後來卻塗掉了。卜正民會告訴你,維梅爾他為什麼要畫那幅畫,後來又為什麼要塗掉?

這就是卜正民。他會逼問你:你真的看到了嗎?你真的知道嗎?本來理所當然的事被他愈搞愈複雜,本來我們自認為熟悉的東西,但他弄得愈來愈陌生。他選擇這個策略自然也有原因。因為他要面對的讀者,與他所想要產生的效果,和史景遷是不同的。他面對的是那些已經有所瞭解的人,例如,我們可以在書上讀到安東尼‧貝利(AnthonyBailey)的推薦:「有些人自認已把十七世紀的尼德蘭摸得一清二楚,但他們若是讀了卜正民這部精彩之作,肯定要大為震驚。」是的,自認為一清二楚的人,將接到卜正民的挑戰。正如我剛才說的,如果你已經對這題材熟悉,史景遷的書不打算對你多說什麼。但你以為你對十七世紀的尼德蘭再熟不過?卜正民正是要向你挑釁。

所以,讀這兩本書有很多不同的效果。如果你讀完了史景遷的《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我敢肯定會一連有好幾天,張岱會時時出沒在你的身邊。曾經那麼陌生、十六、七世紀的一個明朝人成了和你長相左右的人。但讀卜正民的書剛好相反,把《維梅爾的帽子》從頭到尾讀完。我想,你大概還是不知道維梅爾是誰,你不會對他有什麼清楚的感受,卜正民要做的事不是這個。他只是想告訴你:第一,從十六、七世紀開始,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彼此連結、彼此互動(interconnect);第二,凡事都是有個來歷。

他另一個敘述策略是the question of the origin,這些事怎麼來的?我們享受了這些事事來歷的答案。一旦我們反過來追索它們的來源,所有的事,我們曾經以為簡單、必然的,頓時成了一則則豐富、生動的故事。他從維梅爾的帽子講起,一開始先談論這種帽子和荷蘭軍事的關係。這種帽子不是在歐洲生產的,而是在加拿大。因此這個帽子的材料,必須從歐洲人到加拿大的殖民談起,而歐洲人到了加拿大,碰到當地印地安人,之間又擦出什麼火花?一個一個問題丟出去,一頂帽子拉出一個世界。

最好的時代
從寫作方法論上面看,史景遷和卜正民都是細節史學家;從敘述策略看,他們恰好相反,一個要把陌生變熟悉,一個要把熟悉變陌生。這大概是我自己的一些體會。最後,另一個最重要的共通點,為什麼我們把這兩本書放在一起談?因為這兩本書談的都是明代。

一九九九年,紐約《時代雜誌》做了很大的專輯。千禧年即將來臨之前,他們回顧了過去的一千年。訪問了許多的史學家,問他們說:「如果你不是活在今天的世界,那麼你最想活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地方?」我記得很清楚,史景遷回答:如果他生活的時空不是二十世紀,他希望自己能活在十六世紀的中國。

十六世紀的中國就是明朝的後半葉,那的確是一個極其輝煌的社會。他們沒有問到卜正民,但我想他的答案也差不多。看他寫的《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聯經出版),他挖掘出的明朝人的縱慾和享樂,直到今天都還令人驚訝。

但我想十七世紀吸引這兩位史學家的理由,大概不只是這些縱樂。從十六世紀開始,中國從明朝進入到清朝,其中的變化種種,對任何一位史學家來說,都是令人振奮的挑戰。一個完熟而散發出陣陣香氣,正準備開始腐爛的文明,外來的事物陸陸續續進入這個文明之中,和它起了互動。在這之中,任何一種misunderstanding(誤解)都曾經發生。這個世界從未學過要如何彼此溝通。正因為這個世界從未學過,溝通是在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發生的。所以極其熱鬧、極其燦爛了,各種稀奇古怪的事都在這個created misunderstanding中發生。對一個擁有高度歷史敏感性的人來說,這裡有太多太多歷史的題材,沒有比這更好的時代。

即使是今天的我們,著眼十六、十七世紀,大概也會有諸多感慨。例如,對研究臺灣歷史的人而言,大概也沒有比這段更精彩的題材了。但許多漂亮的題材到今天都無法好好的整理。史景遷讓美國人體驗張岱。我在想,臺灣有沒有人能寫鄭芝龍呢?有沒有人能寫鄭成功呢?我們一直以為我們瞭解鄭成功,事實上還有太多我們尚未釐清的事。

看看鄭芝龍吧。他的出身是荷蘭的通譯,他的生意遍及整個東亞海域,北達日本平戶,於是他娶了個平戶女人,生下了鄭成功。他的基地是今天的澎湖、金門,這個人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中國人。這是一個陌生人。我雖然不曾研究這方面,但我想我們總有方法鎖定一些問題,例如他為什麼會去當通譯?他怎麼學會荷蘭語?他和平戶的關係是什麼?在過去的東亞海域,鄭芝龍如何和他的仇敵廝殺,如何和朋友往來?

鄭成功的角色又如何悲劇?他的媽媽是平戶的朱印船主之女,但鄭芝龍為了拉攏明朝,把他送進國子監讀書。這些人物對我們來說都是陌生的。明朝過於豐富,有太多太多我們不知道的事。這時候不就需要有一個像史景遷一樣的人,把鄭芝龍這樣一個陌生人變成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體驗嗎?

同樣的,在那樣十七世紀的臺灣,稀奇古怪的力量互相作用,卜正民曾經在《維梅爾的帽子》裡談及每一件事物:毛皮、茶葉、菸草……都可以和臺灣有關。但誰能從這些文明變化的細節中牽扯出臺灣的歷史呢?

藉由閱讀這兩本書,我希望我們不只得到這些作者想給我們的,同時,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寫作方法、寫作風格中得到一些啟示。他們如何看待歷史,這樣的價值如果能在我們的文化裡生根,在諸位的腦海中刺激出雄心壯志,那麼我們的收穫足矣。


迴響(0) | 引用 | 人氣(2845)  

引用網址:
站內最新好文
寂然不動──人間無事人
2024/10/29 19:09
貓經濟-台灣寵物產業的下...
2024/10/6 23:06
羅馬的 mix and match
2024/10/5 17:36
義大利 Cusin
2024/10/1 21:31
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便是幸福
2024/8/31 12:20
掌握KOL行銷的目的與合作...
2024/8/26 11:41
你知道黝黑軟Q的仙草,是...
2024/8/25 10:03
給予寵物完善的醫療需挑選...
2024/8/22 11:42
飛越創業死亡之谷(Valley ...
2024/8/21 11:41
狼者至尊,編號21的狼曾是...
2024/8/9 11:08
 
 
遠流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