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的知識 - 知其所以然才能用其然
知道四層
知道自已 所知道的
知道自已 還不知道的
不知道自已 已知道的
不知道自已 還不知道的
有時,人僅僅跨越了不懂的界線,便誤以自己真懂,錯把手中的司機知識,當成了專業知識。
1918年,普朗克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此後,他展開了全德的巡迴演講。不管走到哪兒,普朗克所講的總是同一套新的量子力學內容;久而久之,就連他的司機都會背了。
有一天,普朗克的司機突發奇想向他提議道:「普朗克教授,您一直都在重覆同一套演說,想必您本人也一定感到很無聊吧?我想提個建議,不如這樣好了,等我們到了慕尼黑之後就由我來替你演講;您就戴上司機的帽子,坐在前排,假裝是司機。或許這樣,我們兩個都能從中獲得一點消遣呢!」
普朗克也覺得這個建議聽起來挺有意思,便欣然地接受了。於是,普朗克的司機就假扮成他,在一大群出類拔萃的觀眾面前發表演說。演講進行了一段時間後,台下有位物理學教授竟然冷不防地提出了一個問題。
這位假扮成普朗克的司機不僅不慌張,還反過來用帶點輕蔑的口吻說:「我萬萬沒料到,在這慕尼黑這麼進步的城市裡,竟然會有人提出這麼簡單的問題,既然如此,這種問題就交給我的司機來回答好了!」
根據查理.蒙格說法,這世上有兩種知識:一種是「真知」,是由那些滿懷求知慾的人投注了許多時間與精力所換來的成果;另一種則稱為「司機的知識」,這裡的「司機」即引自蒙格所講的故事裡的司機,指的是那些行為舉止表現得好像他們確實知道、事實上只是虛有其表的人。
巴菲特提出來的:「認清你的能力範圍,並待在裡面。這個範圍有多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這個範圍的界線在哪裡。」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和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一樣重要。
有時,人僅僅跨越了不懂的界線,便誤以自己真懂,錯把手中的司機知識,當成了專業知識-詹翔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