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體經濟學,從眾效果影響需求和偏愛之間的互動。在從眾效果影響下,當購買一件商品的人數增加,人們對它的偏愛也會增加。
另,「從眾效應」是指人們常常受多數人影響,沒有多加思考,就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做決定。這也被稱為「羊群效應」,因為在羊群中,只要有幾隻羊動起來,其他的羊就會跟著走。
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英語:Conformity)是一種社會、信念、態度跟隨群體規範的行為。規範即是內在、不明文規定,由一般個人組成的群體組成,他們可互相影響。從眾的趨勢可由小群體到社會及全部人,可能產生不自覺的微妙影響,或直接及明顯的社會壓力。從眾行為可被個人或他人執行。例人們傾向於在吃東西、看電視甚至單獨時跟隨社會規範。同儕壓力亦有一定的影響。
通常的話,人們從眾是為了集體感,而這個集體感可以讓他們安心,而他們從眾的目標大多都是與他們擁有相似年齡,文化,宗教,又或者教育環境的人。這是通常被稱之為團體迷思,即一種自我欺騙的思想,強制自己同意,並符合從眾目標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且忽略了所採取舉動的真實性。害怕承擔由於不合群,而導致的社會排斥 。從眾心理通常與青春期和青年文化有關聯,但實際上倒不如說不管在什麼年齡的人,都會有從眾行為。
雖然人們對於從眾行為的看法通常是負面的,如同儕壓力,但實際上還是要經過判斷才能得知從眾行為是好是壞。就好像開車時不會逆行一樣,這是一種好的從眾行為。從眾行為對於一個孩童來說可謂是有利的,從眾行為使孩童向父母學習到正確的遇事態度,並有利於他們在社會上的交流與發展,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家庭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不然這就是一件負面的事情了。從眾行為保持著並影響著社會規範的構造,同時加快社會的效率,並且儘量讓人們遵循著不成文的規定。在這個方面來看的話,從眾心理可以較大程度地防止危險以及刻意的破壞。
從眾行為就是一種組織現象,它的主要因素是由以下影響(跟隨組織的規模大小,合意性,凝聚力,地位,以及對於事物的事先承諾和公眾言論)這些因素幫助我們理解從眾行為更深。
當人接受一個社會角色或者屈服於一種社會規範時,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從眾於社會期望。從眾指人們採納其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意見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