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開始到社區中心參加陶藝課程,一直認為藝術要以顏色為軸心,沒有了色彩生活暗淡,作品無光。習陶後才了解到陶以質地勝,色彩濃淡取決於於陶器的厚薄紋理,燒煉的溫度,燒煉時所處在窯的位置。出於經濟考慮,一般供適合初學者選擇的是一些顏色較暗淡的釉彩,從放進窯之前的色彩上較難判斷燒煉後的顏色,這也是很多手工陶藝工作者拒絕預訂產品的原因之一,出爐產品往往與顧客期待相去甚遠。喜歡色彩斑斕,卻發現色彩在陶瓷上的效果難符期望,但也不是絕對沒有辦法。在自己家車庫搭配一下,漸漸發現有兩隻釉彩,測試後出現意想不到的紫色;又試過在深棕色掃一層,再用水稀釋一下,在上面加幾道便出現幾道金輝。一覺醒來,經過12小時燒煉後出現在眼前的,有時是這種意想不到,點亮了一天的開始。同一種釉,塗在光滑質地後燒出來的色彩不如有紋路的好看,因為暗淡的釉彩遮擋不了紋理,更顯陶器的質感。所以陶藝者們愛趁作品未幹,還沒變成皮夾一般硬(leather dry) 之前在光滑的表面上刻上不同花紋。不喜刻畫的可以直接把舊牆紙,漁網,甚至壽司竹子墊壓在濕漉漉的作品表面,等乾透了(大約7到10天)再燒,這樣子出來的陶器有各種深淺不一的紋路,刷上暗淡系列的釉彩後再燒煉,質地感更強,沒有了光亮色彩的掩蓋,觀陶者往往被陶泥的質樸和純粹吸引。
多年來仍不時摸摸陶泥,還是跟一班有心人不無關係。那時本那比 Shadbolt 藝術中心每週開放三四個下午,一人一個拉坯機,有說有笑,遇到麻煩大家互相幫忙。經常是新手會把一團泥巴轉到地上,轉來轉去,越來越歪,老成不了像樣的杯子碗碟,便會有一些資歷老的會來幫一把,用手扶,拉,讓半途而廢的作品重見天日。
我的粗糙作品: IG: sveltecer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