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斯的最後一日,我再次走到 Nice Cathedral 附近的廣場,那裡擺設了好多攤檔,一位年輕女子,Merve Celebi, IG @bymerfr, 在賣她的手作手袋,桌布,沙發軟墊套等等,用絨毛等材料一針一線秀出著名藝術家們的名畫,當然首選在尼斯定居的 Henri Matisse 和 Marc Chagall 等人的作品。大概是合眼緣,我們一見如故,攀談起來。原來她的孩子開始上學了,她便開始全職手作,拿到市集出售,政府有一點補貼,但重要的還是自己強烈的興趣。其實那麼多天我逛舊城的店鋪都發現很多藝術家開小小店鋪,拿出自己設計製作的衣裙,首飾,皮革手袋等等,一個小小生意盛滿自己夢想,還能維持生計是一種令人羨慕的生活模式。每天早上,我會在住處出來,走內街靜靜的,過了兩個馬路口拐進有軌電車行走的大馬路,找一家Cafe坐在室外,要一杯Cappuccino, 外加一個塗了牛油的Croissant,靜靜地看人來人往,留意到每個人臉上都寫著一天忙碌的內容,步伐堅定有序地邁向自己的目標。看不到茫然,游離的眼神,看不到無聊搭訕的,也沒看到吸毒後東倒西歪的。很多年前到Emily Carr 校外課程進修歐洲藝術史時,學到文藝復興對歐洲社會的影響,總是帶著大堆的疑問,混沌,今天似乎看到了一些眉目。在很多虛榮,繁華,浮誇充斥的世界裡,仍有一些人在以自己喜好的方式追求藝術,享受製作過程的快樂。Merve 與她的同伴用自己的勞作爭取世人對那些著名藝術家作品的關注,他們選擇不同於原作的色彩和質地,注入自己的理解,完成一個再創作過程。他們愛藝術但並沒有一味追求開展覽,而是選擇踏實地重現前輩作品,試探社會的認受性。說真的,如果自己的手藝得到認同再去創作自己的作品,比起盲目追求成名成家,離藝術家的寶座也許更接近一些。有時候見到一些作品,佔據了市級藝術館的位置,卻完全看不到任何美感。那當然就是因為作品提倡的一種主題,一種政治主張等等,令它得到了參展的機會。可是如果連普通人都感受不到美,那為什麼要放在美術館或者藝術館呢?是否應該有一個可以放政客主張的館子?其實人類天性裡就有審美意識,那就是為什麼優美的舞蹈工藝等等可以代代相傳。如果純粹追求藝術的美,大概應該先從第一步做起吧,應該先讓人感覺到工藝技術上的美,再講名氣吧。純屬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