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我去那裡之前完全估計不到,她可以如此地吸引我,可以讓“故鄉”這個名字取代她的名字。
今年三月,我在考慮了朋友的推薦好久後,在她連續兩年先後踏足那片土地,每次停留一個月之久後,我終於也輾轉兩次航班,從溫哥華經倫敦,阿姆斯特丹,再到尼斯。
最吸引我並讓我產生故鄉感覺的,是尼斯建築上那大量的窗戶,那都是我小時候在廣州沙面,還有各種帶有殖民地色彩建築物上見過的。在北美的幾十年,見過好多不同風格的建築,特別是教堂,但從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像尼斯一樣,高度集中那麼多那麼有特色,又喚起我故鄉感覺的窗戶。
海邊的一幢六層高樓的一幅牆上竟然全是畫上去的窗戶,據說有一個時期尼斯物業的稅收是根據窗戶多少而定,畫上去的能滿足喜歡窗戶的人的喜好,又避開稅收,可見窗戶對尼斯人來說多麼有吸引力。
尼斯的道路除了大馬路很多都是單行線,車子小小的,很少見到SUV,路邊停滿車子,車速不悠閒卻很有序。有序地開得快,有序地停得也快;斑馬線前非常準確地停下,橫跨馬路的行人也非常快地踏準斑馬線穿過,看不到故意磨磨蹭蹭過馬路或者開車的。
早上一起來我便從樓高十尺的舊公寓出門,經過兩道密碼門,一道是大廈木門,一道是鐵欄杆圍著的院門,拐個彎走進內街,兩旁是小小精緻的店鋪,西餐廳,髮廊,美容店,超市,再走到有輕鐵經過的繁忙大馬路,找個咖啡廳坐在門外的小圓桌旁,叫杯cappuccino,加個croissant, 看路上行人行色匆匆,並沒有西方人一向的悠蕩,或許那只是北美某些人給人的印象。這裡,你見到的都是每天行程滿滿的人群。
同造訪滿地可一樣,我在這裡首選都是舊城區,接著就是藝術館,Henry Mattise,Marc Chagall 都在這裡度過晚年,免不了要尋找他們的足跡。
尼斯的舊城區除了有走不完的各種美食,芝士店,橄欖油店,還有各種法國女士服飾,有不少是藝術家自己設計縫製開店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