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的補習市場很大,尤其是緊鄰的列治文市,華人聚居的地方;華人對下一代的期望光從每天放學後和週末的補習車龍就可見一斑。那裡琴行賣點都是幫小孩考級。
溫哥華西區沒有那麼多補習社,零散分散在Kerisdale, Kitslano, Arbutus 幾處,相對於音樂社,比例幾乎不到一比一。
Alma 夾西10 街處有家吉它店,有吉它課,沿Alma往北走一個街口的百老匯街上有家琴行,提供鋼琴和各種弦樂課。住該區的UBC音樂學院學生常常在這些店裡兼職。和列治文琴行的華裔音樂老師比,這些音樂系學生多了一些不矜,隨意。
我想我孩子在亞洲就衣著隨意,適當時候舔舔手指頭,不時會惹來怪異眼光,那還是挑Alma街上的那師生都會舒服點吧。
還有一點,記得香港的音樂社把考試成績貼滿櫥窗,列治文的也不例外,可是溫哥華當地人腦子裡面的音樂家一般都是指這個區(Kitslano) 和Commercial Dr上的(http://www.youtube.com/watch?v=sAVnj5c673A)。
我們試了一下,女兒很喜歡。老師碩士畢業不久,在琴行教幾天,更多時間在家裡教。哪位學生要是不喜歡琴行的時間,她就請他們上她家,漸漸的絕大部分學生都上她家了。琴行老闆好像也無所謂。
就這樣,我女兒學著學著也學到老師家裡去了,當過老師婚禮的攝影師,閒時幫老師照看家貓Allegro(意為“快板”)。老師家的鑰匙就在後院的樓梯底下用一個廢棄的容器壓著。
老師出差時,我們去看Allegro。後院的樓梯接樓上房東廚房後門,老師家門得從樓梯下面的後門進。房子的前門只通向房東住的正層。每次上課我們把車子停在正門前,從兩個房子之間的小路走到後門,期間通過老師位於地下室的客廳廚房的窗口,可以窺見裡面的情形。老師上課時都不拉窗簾,悠揚的樂曲溢滿小路。
探望貓貓的時候,我們在老地方取了鑰匙開門進去,在只容得下一張方桌的小廚房裡,女兒開始做曲奇餅。好像是當地人的一個習慣吧,朋友之間常常相互照應,而最合適(appropriate)表達謝意的方法,就是主人準備一堆親手做的曲奇餅或蛋糕。因為女兒是晚輩,而弄曲奇餅又是這種年齡孩子愛做的事,老師就準備了材料,成全她的遊戲,既表達謝意又滿足這位大孩子的成功感。
這個小廚房,老師過了好幾個聖誕節,蘇格蘭節,鬼節,感恩節,復活節,新年就更不在話下了。每次節日後來上課,我們都能從裝飾上,地上的酒瓶,感受到曾經有過的歡樂。
從廚房一旁的走廊進去,先是一個洗手間,然後是教課的客廳,再裡面是兩個臥房。從洗手間到廳房,牆上的畫全是老師夫婦自己作和朋友送的,笨拙而純樸。每次我們去,屋子裡都有新擺設,木的,泥巴的,廢棄材料做的。每次都感受到一點點清新藝術氣息。
後來他們搬回了老師丈夫的老家滿地可(法語區),在那裡買下房子,以教授音樂和英語為生,並生下了一個胖兒子。今年老師把兩歲兒子的可愛錄像(點擊下面的鏈接)透過電郵分享給幾十為學生,作聖誕禮物。一段溫馨的錄影勾起我們的回憶,當年的歡聲笑語彷彿又在耳邊回趟。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GRfQpzyxX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