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的價值觀不一樣. 有些人多窮也要每年回家鄉探一次親. 有些人為自己小康奮鬥, 留學十年也不回一次國.
三個孩子唸國際學校的學費是前文開始那位說供不起孩子唸書的小姐每月供樓錢的兩倍.
一個250萬港元的單位, 給了30%首期後, 月供加管理費9000多元, 三個孩子每月學費2萬港元足可以供兩層250萬的單位了, 日本太太通過熟人找到最便宜的房租, 月租是5500元.
經歷過日本經濟繁華後的蕭條, 這對中日夫婦逐漸摸索到花錢的哲學. 太太在婚前專程到日本家政學校學習, 婚後在狹小的空間裡把一家五口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三個孩子常常摟作一團, 用中日英三種語言嘻笑怒罵, 不亦樂乎. 幸福的家庭其實也各自有自己尋幸福的途徑.
我自己開始也沒想過把孩子送國際學校, 但回港後打電話聯繫學校時, 好學校都說沒位置, 聽說從嬰幼兒時就開始排隊了. 那就算了吧, 隨便靠抽籤到了一所本區不錯的, 進去不久, 孩子回來投訴:
"他們沒問過我就拿走我桌上的東西."
"早上上校車, 我前面有位置, 他們就插隊."
"我忘了帶橡皮膠就要罰. 下次帶上不就行了嗎?"
"老師給我們五分鐘, 趴在桌子上, 趴得最好一點不動的當選班長. 這樣選班長的嗎?"
"休息時間我負責收圖書時, 老師說我聲音太大, 罰我不准休息, 留在座位上抄書."
"老師英文句子改錯了還不認. 在加拿大我們都是這樣說的, 她說我錯."
6歲的孩子, 每天晚上抄書抄到10點多, 一點課外閱讀的時間都沒有. 在加拿大時一日一本書的習慣被迫放棄. 國際學校的功課也佔不少時間, 但那是她給老師出題目, 要老師向她交功課, 為了拿bonus, 還要在插圖上多花心機.
平時給她東西吃, 她常常不吃, 以前往往答:"No, thanks."
那個"thanks"永遠跟著"No", 從未離開過. 入了那本地學校後, 那個"thanks"消失了. 有趣的是, 轉到國際學校不久這個"thanks"竟然不知不覺地又跟在了她的"No"後面, 直到現在.
在本地學校, 班上有些看風轉舵的孩子知道老師將出現時, 就乖乖地坐好, 待老師不在再翻天. 國外回來的孩子在這方面大多很笨, 很快就被老師逮著. 在國外他們講英文的口頭禪常常是"Honestly, ......" 不知道, 在看了同齡人那種精乖伶俐之後, 又如何理解這個Hones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