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最近來了位日本中學生,每天要帶個水瓶上學,我找來兩隻,一隻是做果醬用的玻璃瓶連蓋,另一隻是時下常見運動用水瓶,後者舊些但她還是要了。是跟隨流行潮流,還是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水瓶概念,著實需要一點勇氣。生活在一個品牌混戰的商品時代,人類天天面臨各種選擇,視線同思路難免受支配。
溫哥華藝術館近日推出大型展覽MASHUP,展覽合共371件作品,156位藝術家參與,30位策展人共同努力歷時三年時間。一百多年前,藝術家們為了改變人們對藝術和世界的看法,提出了文藝復興的概念。今天,藝術家們站在相似的出發點締造出另一場變革,提出MASH UP的概念。
透過藝術形式提醒人們,平凡生活上種種因了互聯網,聲,色,影,光,電的效應而變得錯綜複雜 MASH起來,透過展覽找到相應昇華UP.
華爾街股市上上下下如過山車般,把人們神經拋上雲霄再扔下懸崖,那種感覺相信不少人經歷過不願回味,礙於私隱不好分享。一個小展廳裡大幅熒幕上不斷播放股市曲線,熊市牛市,50天平均線,100天平均線,一年兩年十年股市走勢……熒幕前大塊藍絨地板呈波浪形,觀眾躺在上面看著影像裡忙得焦頭爛額的營營眾生,感受人生起伏,思考一下這是我要的人生嗎?
非裔美國人喜歡用假髮編織進自己頭髮以迎合社會儀態標準。Ellen Gallagher 曾在2002到2004年間創作過系列作品,推動假髮廣告,在非裔生活潮流雜誌中很受歡迎。但這次展覽她用數百個立體非裔人,戴上各種各樣黃色假髮的頭像,提出非裔美國人政治身份的問題,認為美國黑人在美國主流文化中佔比例越來越重。作者對他們的膚色頭髮色是否代表非洲種族提出質疑,認為在女權人權方面的貢獻令他們重建文化身份重塑地位。
2009年H5製作了一個長15分鐘的動畫片,把2500個名牌設計和商標混戰一番,製造一種MASH。有人指這是藝術家反對商品化的運動,但作者指出 作品無意對抗商品化,只想提醒人們每天被數千品牌掩埋,不論你擁有怎麼樣的個性,背景,身處何方,在品牌渲染及重新塑造下,人扮演着連自己也不熟悉的角色。正如文章開始的日本女孩需要決定挑哪一個瓶子一樣,被各種產品的設計質地與品牌困惑,如果不意識到這點自我昇華的話,生命被無辜耗費。
現今社會生產模式不斷變革,哥本哈根工業區一座巨型廠房被棄置,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功能上都是障礙和浪費。改進後變成一個為14萬用戶供應熱和電能源,每年製造45萬多噸廢物的綜合體。藝術家利用一整塊牆壁展示建築物外形和內部架構, 顯示廢置場所同城市建設間關係需重新定義。
Rachel Harrison 1990年代開始用日常材料,顏料泡沫水泥等製作抽象形式的雕塑融會藝術史同流行文化。受她影響Mastro Lindo 這次展出一個以木材,水泥,泡沫塑膠和亞克力纖維顏料造成的雕塑。挺立的嶙峋怪石裡是空心的,底座卻放了一排Mr. Clean ,顯然這個容器無法容納這堆產品。作者希望透過作品提示大家,必須重視商業產品同手工業品之間對話,以便開展同擴闊社會同政治史方面的交流。
無獨有偶,藝術家Isa Genzken 以廢置塑膠水杯塑膠管道和玩具小人,淋上低檔顏料色彩雜亂,完全不符合美感搭配原則,製作的雕塑高高擺在名貴珠寶店用的小巧台柱上,不同價值觀的東西混合產生恐懼,困惑,壓抑同破壞慾。911襲擊令她開創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藝術品欣賞對抑鬱症治療會有新突破?這是後話。
(注: 本文所選圖攝影:禾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