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識北美市容是1994年﹐美國波士頓﹐印象最深的是唐人街附近一家結了業的成人夜店﹐上面好像有7﹐8個"X"全黑了燈。因為每次買完菜乘車回家都得經此店﹐所以印象深刻﹐當時還想不知亮燈時會有多少個"X"跑出來呢? 不愧是哈佛所在地﹐連色情場所都要關門大吉。
有了那些日子﹐之後在溫哥華看到裝修暗淡的商店也不覺奇怪了。
那家健身店在外面看上去就有點古怪。櫥窗上了鐵柵﹐玻璃門和鐵柵門倒是開著﹐門口左右各有一名高大健碩的黑人﹐一個站著﹐一個坐著。不是保安員。上次來也沒有保安。出門前就知道市中心這種地方這些年越來裡越就衣著看人。要給人強和勁的感覺﹐女性有女性的勁。於是特意穿上窄腳牛仔褲﹐把褲管塞進ESPRIT黑色半筒高跟牛皮靴﹐套上深色AMERICAN EAGAL連帽衣﹐把下襟拉到皮帶上露出黃銅皮帶扣﹐披上深咖啡混赭紅色毛線大披風。
在店外十米遠處﹐眼角餘光已經感覺到兩個黑人的視線﹐經驗告訴我無論你內心多麼謙卑﹐這時絕對要收起東京小姐那種垂肩低眉的儀態﹐擺著小蠻腰﹐把嘴角拉成一字形(耷拉的嘴角不夠風度﹐微笑又過於善良)﹐"蹬蹬"地昂頭而入。兩人似乎一直在審視並判斷我的來頭。
很多對亞裔的欺凌個案﹐或者歧視眼光﹐和當事人的形象有關。表現自信和鎮靜﹐衣著符合本地品味﹐往往可以為自己減少麻煩。
大公司一般沒有所謂。這家店專為健身人士提供營養補充品﹐顧客和店員以意識前衛居多。要不是隔壁的迪碧強力推薦一種護髮護膚的口服液﹐我不會自己一個人亂闖。本來她說下班順路幫我捎一瓶回來﹐她工作的美容院和那店在同一條街上。我說我還是自己去看看﹐心想還可以順便了解一下加拿大人的小店文化。
第一次去沒找到迪碧介紹的德國牌子﹐那次感覺裡面的人倒正派。
第二次打好電話有貨才去。結果就遇到剛才那一幕。
到了裡面還有一個黑人﹐更高﹐身體斜靠在櫃檯前﹐面前放了一堆產品﹐正和店員和另一男人談話﹐見我走來﹐側著身子望著我。我把一字形的嘴角再向下擠一擠露出一點笑意﹐只看著收銀員。他黑頭髮﹐兩腮幫子滿是黑鬍子﹐耳朵鼻子都穿了環﹐微笑著:
"幾號電話?"
"我第一次買。"
"沒有帳戶? 開一個將來滿300元有20元回贈。"
"有時間限制嗎?"
"沒有。"
"OK!"
電話號碼﹐名字﹐無論英文程度如何都得爽快﹐語氣平穩地脫口而出﹐讓在場的每個人都感覺到你的自信。10多年前本地老師的教導仍記憶尤新。過後想起來覺得像做秀一樣﹐他們愛看就讓他們看吧。
我邊答話﹐邊盯著那收銀的銀色鼻環﹐隨著他"啪啪啪"的打字聲左右搖晃﹐不斷提醒自己千萬別點頭哈腰。然後提起貨物昂昂然步出這家店。
前後兩次店內都不見有我這種身形的亞裔﹐難怪他們會用這種眼神看我。如果不是迪碧開朗熱情﹐和我家小頑女玩成一堆﹐我也不會和她談那麼多﹐也不會有這次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