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形曲線反映很普遍的現象﹐學生成績按這個形狀排列﹐大眾認識事物的水平也按
這個規律﹐但是﹐如果看中國網民的興趣倒是不一樣: 中間水平的不多﹐ 兩頭的很
多。那兩頭就是﹐明星八卦艷史類﹐和玄乎的哲學﹐高深莫測的理論。
這令人想到日本的大學聘用毛丹青做教授的例子。從細節性的文化現象入手﹐運用文化理論解開表象裡的結構。
就像門門考試一百分的外科醫生﹐在手術台上不一定比其他同行應付得好一樣﹐懂得把雜七雜八的名家理論炒成一碟並不就符合教授資格﹐他們應該懂得用高深理論解釋文化現象﹐中國網民的認識啟示我們﹐中國缺乏普及常理(commend sense)性知識的教育工作者。
為什麼香港的富商願意花大筆錢讓自己的太太穿著名牌出入ball room?
為什么香港人愛買黃金?
為什么西方人沒有中國人那麼喜歡買樓花?
為什么在香港的華人對西方人不聞不問﹐而在北美的華人卻常常露出笑容?
這些表面現象需要專家解讀。
香港的新鴻基地產有中國文物文化研究基金﹐而且已經在北京開展工作多年。但十
多憶人只有一兩個這種機構等同杯水車薪﹐中國需要的是大量這種文化教育機構﹐
而不是那些坐在辦公室裡著書空談的人﹐那只會讓橄欖的兩頭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