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樣秀麗、笑態盈盈的曾淑珠,很難讓人相信她已是五個小孩的外婆了,生於1954年,本該是含飴弄孫享清福的年紀,曾淑珠卻在兩年前結束32年的婚姻,重新出發,用雕刻刀鑿出生命的另一個春天。
生長於雲林縣林內鄉的曾淑珠,生性活潑好動,談笑間總有鄉下人家純樸的影子,提起童年時光,她有一籮筐講不完的鮮事,兒時童趣、鄉村景緻、以及親子互動等,均成了她刀下的雕刻主題和靈感來源。
國小畢業後,曾淑珠沒有繼續升學,留在家裏幫忙,鎮日穿梭在雜貨店和農田之間,直到18歲結婚,才隨著前夫離開故鄉。在后里當神像雕刻學徒的前夫,學成出師後自立門戶,夫妻倆來到三義開了家木雕工廠。源源不絕的木雕品訂單,造就曾淑珠十八武藝樣樣通,除了要料理繁重的家事、帶小孩,還身兼工廠的會計、收款員,人手不足時,甚至下場幫師傅修打粗坏,當時村民們對曾淑珠的印象便是「騎著腳踏車背著小孩忙裏忙外的某太太」。
如此相夫教子內外扶持的日子飛逝而過,人事也逐漸變遷,三義的木雕生意受到大陸木雕大量出口的影響,工廠訂單也相對減少,一日曾淑珠閒來無事,拿起了雕刻刀想給孫子做個玩具,沒有草稿,只憑著一股興緻,雕出了第一件作品:三隻活蹦亂跳的魚兒爭相躍出魚簍的景象,至今仍留在身邊做為紀念。
有一就有二,曾淑珠開始了她無師自通的雕刻法,摸索了半年多,曾淑珠才尋出自己的方向,「我想從自己最熟悉的景物開始刻,童年時的鄉村生活與景緻,就成了我創作的主題。」曾淑珠在為作品命名時,常不經意地流露出淘氣的赤子之心:例如名為「延續」的作品刻的是牽著種豬的農夫,正要前往養豬人家「牽豬哥」;大孩子肩頂著小孩子,正合作無間地偷採芒,名之為「合則二利」,不禁令人發出會心的一笑。
皇天不負有心人,1995年曾淑珠的作品入圍了台灣區木雕創作比賽,雖未得獎卻已轟動全村,村民個個對她另眼相看。曾淑珠的作品一直等同於她的「內心世界」,她記得自己受到入圍的肯定後,心想 下次作品一定要得獎,用獎金買一台照相機,替作品拍照存檔,「沒想到一有物慾進到心裏,刻出來的東西就走了樣。」從此曾淑珠決定忠於自己,不再在意比賽結果,雕工因而愈見進步,作品在一些藝廊展時出頗受好評,讓她首次賺到錢,嘗到成功的滋味。
近年來的經濟衝擊,和進入更年期的一場大病,讓曾淑珠幾乎停止了創作,她笑說去年的「客家女性生活映像展」可說是她重出江湖的最大動力,讓她又開始創作的日子。生活有目標,人生才踏實,曾淑珠一直希望儘快解決與前夫的財產糾紛,然後到附近山上蓋個小木屋,弄個展示間,平常週一到週五專心創作,週末則開放給觀光客參觀,順便也賣點咖啡果茶的,讓前來參觀的民眾多了一個休憩歇腳之地,若有喜歡的作品也可當場買賣,這是曾淑珠最大的夢想。暢談理想的曾淑珠笑靨如花,雙眸閃動愛與光,人生果然有夢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