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第五回裡,曹操逃離洛陽後,便號召各路英雄共同討伐董卓,於是很快的就有十八路諸侯分別起兵並匯集到洛陽附近,他們各自安營下寨連接竟達二百
餘里,聲勢相當浩大!儘管這個討伐行動虎頭蛇尾,但仍然算是三國演義初期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是許多重要角色的第一次集中亮相。再加上羅貫中的藝術改造,使
得讀者對於這場戰爭,抱持了非常深刻印象。
然而,歷史上對於這個橋段的描述,卻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召集人的部分。歷史上引導「反董卓聯盟」的人其實並不是曹操,而是橋瑁(※註1)。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裡,就有這麼一段描述:「東郡太守
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董卓罪惡,云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由此可見,「曹操召集反董卓聯盟」這件事並非歷史的真相,而是羅貫中
在小說裡所杜撰的內容。
其次是討伐董卓的諸侯數量,其實並沒有十八路這麼多。根據三國志與後漢書的記載,除了曹操於中平六年(西元189年)率先出兵之外,其它出兵參戰的諸侯
包括了袁術、袁劭、韓馥、孔柚、劉岱、王匡、張邈、橋瑁、袁遺、鮑信、張超、孫堅,換句話說總共只有十三家參加。至於三國演義之外所寫的孔融、陶謙、馬
騰、公孫瓚、張楊等人,其實都各有因素而未參與討伐董卓的行動。
至於三國演藝裡在這場站戰爭中大紅大紫的劉備一行人,由於《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只記載了:「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這麼一句話,
而在「張飛傳」、「關羽傳」裡,更是完全沒有提到討董卓這檔子事,可見劉備等人再當時由於地位卑微,基本上只能算是追隨他人討董,而且歷史上也沒有記載劉
備等人有什麼特別值得稱讚的功績。
至於後人所熟悉的「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這些橋段,就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虛構的故事內容而已。
※註1:三國演義中是寫「喬瑁」,不過三國志的記載則是「橋瑁」,故本人採用「橋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