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先秦古籀文字經秦漢隸變後,成為不易辨識的「古文字」,東漢許慎(約100A.D.)所作《說文解字》收了小篆9353字,並附古文、籀文、或
體等重文,作第一樁的中國古文字辨識工作,為往後研究商周甲骨金文搭起最重要的橋梁。魏正始年間(公元240-248年)刻的「三體石經」,用古文、篆
體、隸書三種字體書成,除了訂正經書的文字外,其聯結古、今二文字階段的用義,恐怕是更重要的。
商周金文的釋讀,一直倚重《說文》,即便是1899年後出土新興的晚商甲骨文字,也無法脫離《說文》而另行破譯,而透過《說文》所累積的古文字考釋成
果,更可反過來證補《說文》的缺誤。從唐蘭提出辨明古文字形體、對照法、推勘法、偏旁的分析與歷史的考證五種「認識古文字」的方法後,學者一直在實際考釋
工作中總結釋讀古文字資料的理論原則。簡言之:必求先隸定「安於字形」,次求假借合於字音,後求通讀合於字義、文例、句義與全篇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