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館

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

 
帳號:
密碼:
驗證碼:
 
略過巡覽連結。
目前沒有圖檔分類!
今日人氣: 22 次
累計人氣: 218272 次
文章總數: 24 篇
新書不落國 > scient > 2008年 > 2月 > 1日
February 1, 2008
佛教與意識
科普館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9:06:36

文=朱迺欣

‧前言

探討歷史悠久佛教對意識的看法,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學經典浩瀚深奧,許多理論來自多年的內觀冥想,是一種寶貴經驗的知識。除非是佛教學者,或是多年有心得的修行者,外界人士很難窺見其奧妙,瞭解其微細的經驗。

我必須聲明,我不是佛學專家,我對佛教意識的興趣,主要來自我編譯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的經典之作《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時,為了這項工作,我必須閱讀佛教與意識相關的資料,而開始對這個議題有粗淺的認識。

另一項動機,來自達賴喇嘛的「心與生命會議」。從1987年開始,在達賴喇嘛的號召下,每二年在他居住的印度達蘭莎拉舉辦「心與生命會議」,邀請哲學家,腦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等,共居一室幾天,探討生命和心靈的問題。意識是在這些會議中常常逢到的問題。東西方意見交集擦出的火花,將東方佛教的意識問題,搬上西方神經科學的抬面。在這些會議之前,佛教對意識看法,往往是比較陳述性的;在這些會議之後,它們已經能被公開討論。

以下的報導,將以佛教對意識的看法做軸心,拋磚引玉,探討東方佛教和西方神經學的一些異同之處。

‧探討意識的挑戰

誠如柯合(Christor Koch)和葛林菲德(Susan Greenfield)所言,腦過程如何蛻變成意識,以及主觀意識如何被創造的議題,到目前為止,進步神速的腦神經科學還無法滿意解釋。這表示,腦神經科學在意識的領域,似乎落後它的其他領域,例如:運動的機制,記憶的處理,腦病的病理,腦病的治療,等。

絕大部分的神經科學家認為,腦是心識(mind)的器官。他們是一元論者(monist),不贊同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body-mind dualism),認為二元論是人為的東西。但是進一步思考這個議題時,這種想法也許會被認為是某種減縮主義(reductionism)和某種唯物主義(materialism)。有人說,西方神經科學對腦的看法,屬於部分約定唯物主義(partial promissory materialism)的理論。這裡的「部分」表示,我們無法完全瞭解腦;每個研究被回答的問題,會產生另外的問題;因而無法清楚說明,腦運作與意識的關係,更不用說,特殊意識如何產生。在這觀點上,美國心理學之父詹姆斯(William James)同意:「每種科學都承認,大自然的奧秘,超越科學。科學的程式,只有近似而已。」

談到意識,又有另一種問題產生。意識的定義,人言人殊。正如奧斯汀在他的《禪與腦》中所說:「每個人都知道,一般意識感覺起來像什麼,我們身在其中。但是像戀愛,任何字典的文字,都無法滿意定義它;科學的研究亦是如此。所以,問題開始於意識是『一個語言學建構的概念』的事實。我們用來描述意識的文字,是為了滿足人類社會溝通的需要。腦機制不包含語言學的概念。」

主觀的意識,統合經驗,時間上具有連續性,並具有不變的中心參考-自我。奧斯汀認為,當兩種同時的過程互相穿透時,一般意識(ordinary consciousness)出現。兩種過程是:(1) 腦把外界事件編成密碼(encode),產生其他(other)意識;和 (2) 腦把我們變成中央機構(central agency),經驗內在與外在事件,並產成自我(self)感。

依賴腦的活動產生的一般意識,無法應用到打坐時產生的特別異常狀態(special, extraordinary state);在後者,因為經驗者不再從自我中心的參考點出發,現實會改變,意識經驗亦隨之改變。達賴喇嘛也認為,意識有二種-即「感覺意識」和「概念意識」,特別異常狀態的產生,似與「概念意識」比較有關係,並表示概念的變化,例如:自我概念的消失,會影響經驗的覺受,意識的覺性。

‧佛教的意識觀

歷史悠久的東方佛教,非常重視意識,很早就開始探討這個問題。「意識」這個名詞,應是西方哲學,生物學,心理學,神經學,醫學,等的產物。佛教用心識(mind, 其他中文翻譯是心智,心性)。此外,佛教也不用下意識,或潛意識。

正像其他宗教和學派,佛教也有不同派系,因而對意識的看法依照派別而有細微或顯著的不同。另外,佛教與神經科學對意識也有不同的看法,最大的不同是,佛教認為微細的意識可以獨立於腦存在,以及意識的繼續性,即意識以意識流或心相續(mind stream),由死亡經過中陰(bardo)期而投胎。

以下簡單介紹比較重要的佛教意識觀:

五蘊(skandhas)說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有情眾生的「心-身」系統具備有五蘊(色,受,想,行,識)才能感受到外在世界,並與它互動而產生「自我」感:

(1) 色(form)是物質界,指我們的身體和外在環境;身體是生理的,包括五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觸)和神經系統;環境是物理的,包括環境本身和用以瞭解它的符號;(2) 受(sensation),想(perception)和行(volition)三蘊則屬於心靈界。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這三蘊屬於神經系統,屬於身體的,也是生理的,但是它們是生理活動產生的心理現象;(3) 識(consciousness)應是分別心(discriminating mind),它包含其他四蘊,故橫跨物質和心靈兩界。它不止是分別心,還包含過去的業種,是業的儲藏處,是業力。我們的身體和環境是我們的業的表現。所以,色界是識界之果。另外,當心靈三蘊與色蘊互動時會產生新的業,儲藏在識界,故識界亦是色界之果。

密教(Tantric Buddhism)或金剛乘的心識層次

意識的層次(level or state of consciousness),一般分為三層:

1.粗層次(gross level)

心識的粗層次依隨身體而起。當腦部沒有作用時,這些層次的心識不會出現。因此,心識的生起有賴於腦部的活動。這是一種因果關係,表示腦部功能對於心識過程的生成,提供相輔相成的緣起。

2.微細層次(subtle level)

此種心識存在於睡眠,死亡和禪定,有時又稱淨光(clear light)。死亡淨光(clear light of death),又稱自然本初覺性(natural pristine awareness),本初淨光,或基本淨光。它是轉世投胎時中陰期的相續層。

3.極微細層次(very subtle level)

極微細心識亦指淨光(clear light),它的相續是自我的最微細基礎。修行者透過學習控制自己的氣(energy),可以學習認識極微細心識,並藉禪修究竟實相的無主體性。

瑜伽行派(Yogacara),或唯識學派的八識

前五識由眼,耳,鼻,舌,身五官產生的知覺組成,它們是感官性的。後三識是心識性的;第六識是認知,分別心;第七識叫末那識,是我執;第八識是阿賴耶識,又稱根本識(foundation consciousness),含藏識(storehouse consciousness),是最微細的識,是業種和因緣的所在。

意識的根源

唯心派認為,極微細的心識,稱為本初心識(primordial consciousness),或本初淨光(primordial clear light),是所有意識型態的主因。在輪迴的過程,極微細的氣-心識(energy-mind)的相續,才是此過程的基礎。

禪訓練與意識變化

在禪訓練中,意識可以由一般形式變成特別的異常狀態。打坐者會驚奇地發現,當他們最後達到無念的時刻時,他們不必去想,也會感覺到有意識。意識以有覺知開始,覺知具有能接受的特點。在高度專注時,覺知本身傳達特殊的,幾乎能被觸及的感覺,並覺得他在掌握它。此時,腦波呈現快速的電位變化,表示一種活躍的狀態。

開悟時,打坐者從以上的特殊交替狀態(extraordinary alternate state)進入高層特殊交替狀態(advanced extraordinary alternate state)。此時,打坐者覺得自我的消失,看到真實本性,無恐懼,等。雖然奧斯汀認為,此種開悟狀態已改變腦的運作,佛教方面除了描述開悟見性的狀態,似乎未有更深入的探討。

‧佛學與腦科學的差異

腦科學認為,意識依賴腦活動產生,是腦的突現特質(emergent property),但是這種想法被佛教認為減縮論和唯物論。相反的,佛教認為,意識是獨立於腦之外的微細存在形式。但承認粗層的意識或心識由腦活動產生。

佛教和西方神經科學之間的主要爭執點是意識的性質。神經科學認為,意識的各種層面由不同神經迴路的複雜聯絡方式產生。這個解釋模式,把意識看成是,無數神經網路活動產生的大量訊息的突現特質。但是神經學家不得不承認,他們還不清楚神經網路複雜的組合如何能察覺到自身的存在。

反之,佛教提出的八識模式需解釋,主客對立的二元論如何在阿賴耶識的基本層面立足?認知的「第六識」又如何聯繫且統合其他五識?

佛教利用禪修打坐穩定心識,以便仔細審查心識,最後發現在知覺和思維之外,還有意識的微細層面。這是所謂的內在覺性(intrinsic awareness),它不需要依賴身體或腦。另外,有情眾生的「佛性」,也獨立於腦之外。

神經科學與佛教對意識有不同的想法,主要是由於方法(method)和理論(theory)的不同。用孔恩(Thomas Kuhn)的說法,佛教和神經科學代表兩種不同的典範(paradigm),佛教的內觀和冥想與神經科學的觀察和實驗,是完全不同的探索方式。

‧結語

佛教和腦科學對意識的看法,整體上幾乎南轅北轍。

華萊士(B. Alan Wallace)在《意識的歧路》的後記有一段話:

「對用客觀物理關聯觀察心理活動的科學家而言,腦顯得非常實在。相形之下,第一手探索心理現象的精密技術卻沒有同樣的進展,而使觀想,信仰,情緒,意識本身等現象,普遍地被視為只是腦的幻相。……另一方面,長久以來,佛教禪修者忽略了腦對心靈的影響,因而幾乎不重視腦。」

我覺得,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佛教與腦科學要合作;佛教可以應用科學客觀求證的方法,探討意識和心靈;而腦科學也可以應用佛教的內觀和觀照方法,做意識的研究。

 

參考文獻:

禪與腦》,James H. Austin著,朱迺欣編譯,遠流,2007

意識的歧路Zara Houshmand, Robert B. Livingston, B. Alan Wallace編,鄭振煌譯,立緒,2002

達賴:心與夢的解析》,Francisco Varela編述,楊書婷,姚怡平譯,四方書城,2004

 

(本文作者為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長庚大學神經科教授)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雜誌》第69期‧2007年11月號)


迴響(0) | 引用 | 人氣(6628)

引用網址:

回應這篇文章
回應標題
姓名
Email
您的網址
內容
請輸入右圖檢查數字
 


<2008年2月>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1
2345678
目前沒有任何最新活動!
感謝與我們分享美好生命的動物...
(2009/11/10 16:53)
如果我認識這樣的麥可……
(2009/8/3 12:18)
母子天性,其來有自?情緒學習...
(2009/7/13 13:06)
人類生來就是個「變色龍」?「...
(2009/7/13 12:49)
關於嗅覺和氣味的小測驗~氣味...
(2009/5/5 9:01)
最 新 回 應
Re:爬野樹的人
by luo2 ma3 pin in, 10/24
Re:爬野樹的人
by luo2 ma3 pin in, 10/24
Re:感謝與我們分享美好生命的...
by luo2 ma3 pin in, 10/24
Re:用三十年熱情追蹤一本書
by luo2 ma3 pin in, 10/24
Re:感謝與我們分享美好生命的...
by liou2 dao4 xing, 10/5
我的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