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中文課堂,學生安靜坐好,用心聽書,老師演講為主;雖然現在好多學校已經引入活動教學,但中文家庭出來的小學生絕大部分還是很“聽話”,老師講什麼,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會在課堂上馬上發問。我遇到的有點不一樣,特別是混有其他血統的孩子。他們好動,而且我不希望他們只是被動接收,但如果任何時候都可以問問題情況又容易失控。他們試過要爬上講台隨意抓取物件,事先準備好的教學內容都用不上,可以順著他們意思拿起他們感興趣的物件就唱歌,當場以物件名稱做歌詞,講故事,順其興趣教學。上課前就準備好一系列該課程主題的物件,現在的一元商店為我們提供了好多價廉物美的小玩意,例如,水晶鞋,玫瑰花,塑料花瓶,小交通工具,小動物,等等。六歲之前是啟蒙教育黃金時光,但要好動的他們學中文是何其難。多年前我進修英文為第二語言(ESL)教學證書時就發現,Nursery Songs對幼童的英文教學效果很好,到今天幼齡組英文教學仍然是以說唱形式為主,孩子們非常喜歡,不知不覺中建立詞彙,愛上這種語言,從歌聲舞影中接受文化熏陶。應用到中文教學由於發音不同有一定難度,老師便要隨機應變,例如上課過程有小朋友突然離開座位,我們便請他坐到地上一塊小地毯,開始講飛毯的故事。
(本文發表於溫哥華“明報”“無心的約會”專欄2021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