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udn.com/cynchung880/109669746
這個城市短短十年內從一個度假式的鄉村(county)文化過度到一個大都市。以前,我接觸的加拿大人部分在東岸工作一輩子退休過來,與子女團聚,有些是喜歡寧靜又氣候溫和的鄉間,有的則是畢業後離家來遊歷時發現這邊優美的環境,節奏緩慢更適合他們開設富浪漫藝術氣氛的旅遊餐飲娛樂業,甚至因此締結了美好姻緣,直接就從南非澳洲等國移民過來。而原本就存在的相對其他省份濃郁的英國皇室文化(這個省的名字叫英屬哥倫比亞省)更是吸引他們的特色。這有點像美國波士頓地區,當地人很喜歡稱麻省為紐英倫地區 (New England Area)一樣,緣於當年從美國東岸首批落地移民是英國人。
華裔移民裡面,也因種種原因分了幾批人群先後落腳這個城市。
移民中我見過一輩子不講英文的,他們的後代倒出現很多一點中文都不講的,有點兒Amy Tam 幾部小說裡的兩代人的故事;而97前後那些即使拖兒帶女則無論英文還是學識都比較高的,他們的母親知書識禮,從文化和語言角度幫孩子融入社會,現在大多事業有成;那時期來的也有兩夫妻一起工作締造家園;而近十多年更多的是自己過來,數量遠遠超過以往兩次大移民潮,其中有學識素養和英文都很好的,也有平平淡淡過日子,能不說英文就不說,在互聯網上都只同中文世界溝通的。
見過的,同熟悉的是兩回事。正如張愛玲當年在一篇論寫作文章“寫什麼”中提到的,即使手頭上有很多故事很多資料,真正寫出味道來的還是要自己有體會的人事。
七八年前認識一位女士,學識素養中英文都很好,先生的事業如日中天,經濟富裕,孩子剛唸小學就非常出色。有天她臨時要帶我上她家拿點東西,一間大屋,進去後見到廚房餐桌上,櫃檯上到處是一碟碟吃了一半的剩飯菜,樣子放了很久了,不是吃飯時間。
另一位接近退休年紀,她家廚房比客廳還乾淨,很喜歡貓狗,也有一個健全的家庭兒女成才,偶然會提起小時候見到父親把被車撞死的狗狗回家時那刻的感受。每次出現在我眼前她從未忘記過臉上化一個淡淡的妝容,每次我留言不超過24小時她一定回复 ……
故事只能截取一些細節來寫,而他們的內心世界則往往是張冠李戴的,至於戴的好不好取決於作者的生活經歷,對經歷的思考,還有讀者和作者之間有多少共識。
以楊絳先生的“洗澡”為例,很多海外讀者很難理解人物的思想,發生事件的場所和氣氛,這些距離一定存在的。
不過文學創作就是透過講故事令作者和讀者取得溝通的一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