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 “I’m a stranger here myself”, 作者Bill Bryson 在旅居英國20年後回到美國處處感覺自己是個陌生人,不禁聯想起自己這些年穿梳於加港兩地的日子。
99年,我們一家從加拿大搬回香港,01到06年期間住在居屋。我家在16樓,每天都乘電梯。電梯約三尺寬四尺長,早上繁忙時段幾乎每層停一停。三十層高的大樓有兩部電梯,每層住了10戶人家,大家都擠在這個時間上下,連主婦也要趁早到超市買菜,早點菜肉都會新鮮點。人多電梯小大家盡量往裡靠,身在其中也學著適應,和在加拿大時展開雙臂反握身後扶欄的習慣不一樣。跨出了家門就要跟隨遊戲規則。
這麼窄小的空間除了盡量往裡靠,大家大多沉默不語,呼吸都屏著,招呼也懶得打,不斷看著節節上升的紅色按鈕巴不得自己的樓層號碼馬上就出現。
這就是為什麼有一天在電梯裡突然耳邊響起的聲音把我嚇了一跳。
“小姐,你的背囊打開了。”
他叫小姐那刻我以為什麼大事發生了,別說自家屋苑即使旺角觀塘那種鬧市除了遞送廣告的也從沒見有人這麼隨便搭訕。直到聽完他的全話我才鬆了口氣。哦,是為這個,趕忙謝了他。
其實出門前我已經看到背囊拉鍊沒拉上,但裡面沒什麼值錢東西又趕時間,想等出去趕上巴士後坐在車裡再慢慢弄。在美加生活的時候很多人都這樣大家也習以為常了,開著口的包不會有什麼值錢的東西,錢包一般不放裡面,很少帶現金出門都用信用卡銀行卡付款。
還有一點,那裡的人好像都有一個共識,小事不在乎不僅減少自己的壓力也讓旁人覺得輕鬆,樣樣精緻就分薄了專注重要事情的精力,所以他們有Don’t overdo it (凡事不過分)的說法。
青少年露營活動裡就會發現西方孩子們的營包比較簡單,例如小女就曾經堅拒帶指甲鉗露營。有些老師提出最重要物件,必須帶的,比較不重要的,可帶可不帶的,完全不必帶等幾個等級,讓同學去填好了才收拾行裝。這也是培養思維方式的一個途徑。
背囊打開大概屬於比較不重要的,可以稍候補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