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鄉里合徒眾,而羽与張飛為之御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与二人寢則同
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
蓋,策馬剌良于万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獻帝密昭劉備誅曹操,劉、曹對立,曹操舉兵攻劉備於徐州,劉備、張飛出戰失敗,「劉備投袁紹」。關羽為保甘、糜二夫人,無
法施展,曹使張遼招降,關羽提出
三條件「一、降漢不降曹。二、二夫人毫髮無犯。三、一有劉備消息當立即離去不得留難」,三者缺一,斷不肯降。曹操應允,同回許昌。途中故意使關羽與二位夫
人共處一室,預亂其節,關羽徹夜提刀立於門口,暗室無虧,讀春秋,通宵達旦,曹佩服,「滅燭張遼謀破壁長義」,至許昌,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賜
金,下馬賜銀,贈綾羅綢緞及美女服侍,見關羽戰袍破舊特贈新袍,關羽著新袍於外,蓋舊袍乃劉備所贈,穿在身上時時不忘,見袍如見兄,曹嘆日:真義士也」,
贈呂布之赤兔馬,關羽拜謝,曹問其由,關羽日:此馬日行手里,夜行八柳,有此馬,不怕尋兄不獲矣。曹操懊悔。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印上漏刻漢字漢字關羽不
受,又再重刻。兩夫人居內院,,關羽居外院,每日必立於內院門口請安,待夫人有命方敢外出,曹嘆。張遼問:「若備以亡,則如何?」羽曰:「願從地下。」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
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乃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
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
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
書与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与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
之。時羽适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离,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
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党,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愿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后,許
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
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怀懼不安。于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
權已据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追謚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
子彝續封。
有人會執著說三國誌是正史,三國演義是虛構的,尤其是上過正統歷史的,或多或少都有正統非正統的情節,但是事實是如此嗎?正史有時基於政治考量常常會避重就輕,野史常常介著非正統的管道反而把一些史實寫實的描述出來,如同兩岸近
代的史實,相信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了吧,但由一些老兵的口中,還是當代反應民情的新聞
、戲劇,反而能夠更真實的流傳下來。
再來有說是經過專家所考察過的,所去追究的,當專家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所要知道的是人家所不知道的另一重說法,所以
也有可能會陷入為反對而反對的迷思中、科學的精神就是眼看為憑,還是用他所熟識的方法去查証,但是有很多事並不是用科學方法就可以去了解的,因為科學只是以現有的知識要去了解廣大無邊的大自
然,那實在是太難了,所以才會有外國的科學家拿我們的皮蛋去化驗,而得出這顆蛋有數千年歷史的笑話。
有大大說「刮骨療傷不可能」「孔明借東風」不可能,筆者倒是以為不如就抱著不可知倫吧,我們所認為的不可能,只不過是在科學的角度下是不可能的,但現在在新聞還會出現一些奇人異事的事績是科學無法解的,其實讀歷史的原因就是要在他們的身上學到他們的美德,你能因為一個人一生有一個缺點,而否定他的全部嗎?
他
有九十九個善你不去學,而在他的一個缺點當中去看,如果這樣那相信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有資格活在這美麗的世上了吧,不管各位認不認同筆者的說法,接受一種新的說法,就是在自我單向的認知中多了另一重新的認知,這樣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