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史上,建立鉅大、深厚且驚人的基礎者,莫過於中世紀。由於居民信仰極其虔誠,將塵世萬事都寄託於神的啟示,求神拯救。在此種神聖的意願下,遂產生史
無前例的一種嚴謹秩序與規範,統一社會形態的擴大,導致全歐的統一形態,確立基督教社會。歷經千年至此構成一體的世界組織,而開創宗教文化。
四世紀的教父倡言:為弭除世間的一切不正,因此皈依宗教。此說實乃道盡宗教信仰的精義,以之暗示唯有超越人類平庸的智慧,虔敬承受神之超然力量,以繫道德
於不墜,進而使人返本歸真,重回天國。
哥德式教堂係鉅型石造建築,其超乎常理、超越空間的超然創造力,係出自凌駕理性的宗教虔誠。
最初,使徒保羅曾就基督教信仰立場加以闡明:神並非居住於人力所能建造的宮殿,神亦非金銀等以人上技巧與構思鏤刻之物所能譬喻。因此才開始破除偶像。在宗
教的嚴格戒律下,訴諸原始美感的藝術本應無從發展,然而,歷經漫長歲月,信仰日形擴展,信徒聚會的教堂亦日具規模,因此在教堂中,以建築為中心,舉凡雕
刻、五彩繽紛的玻璃圖案等象徵著莊嚴的宗教藝術,日臻成熟。
羅馬式與哥德式建築
中世紀文化代表性的象徵乃是教堂。縱說中世的一切生活和文化均下出教室範疇亦非言過其辭,信仰凝聚為一種創造力,因此現規模龐大的教堂遂相繼林立,早期教
堂在規模上未必十分宏大,然而後來逐漸形成難以想像的龐然巨物,此種轉變也是歷經敷百年始告完成。早期的建築型式稱為羅馬式,其後發展至巔峰時期的式樣則
稱為哥德式。上述二種建築昀基本構造皆採用拱門式組合的建築物,由簡樸的型式逐漸擴展成複雜的型式。因此並非轉變成另一種型態,在本質上完全相同,只是後
者係前者繼續發展改 進的型態。
羅馬式建築,係以十、十一、十二世紀前後為發展的第一階段不僅保存基督教建築的原始型式,而且包含早朋謹嚴的信仰情感。外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拱門,僅以完
整地半圓形出現,並
未摻雜任何複雜的裝飾。寬厚的牆壁,粗大的圓柱,狹窄的窗戶,就總體而言是沈重的建築。幽邈的基督教風味,洋溢於修道院的每一角落。至十三、十四、十五世
紀,由於信仰的日益擴展和社會的繁榮,教堂遂發展成為驚人的巨型建築。由於構造上的需要,遂使半圓形拱形伸展成尖頭拱形,終於形成雞以想像的高聳石造哥德
式建築。其中充滿中世紀豐富的宗教意境,並且在神喻之中漸漸摻雜人性的呼喚。
宗教勢力與王權
論及中世紀立即令人聯想起隱修院和一般修道院。它本來只是對神祈求的一種心靈提昇,所以聳立的寺院尖塔,巍巍高聳伸入天際。此種由敬畏心理產生的中世紀文
化,自然和修道院有其不可分割的關係。修院的祈禱鐘聲朝夕不斷,深入各階層人們的心坎。人們將世事寄託神明,遵照神的意旨,人們的生存可獲保障。如此強烈
且經過長時期才孕育出來的宗教特質,大概史無前例。
在封建社會中,不僅精神生活的步驟深含著宗教的特質,它也維繫實際生活的秩序。封建社會的組織是:國王、貴族、騎士、神職人員和一般民眾。國王的實權因時
因地而異,時而掌握大權,時而王權備受拘限,徒俱其名,貴族弄權的情形可想而知。
迄今依然能反映世俗權威的僅是留存下來的古堡。古堡所圈禁的回憶,無論在那個國家都給人們深刻的印象。
在一處濃密的丘陵上,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外廓若隱若現,靜靜長眠的古城。就在這種古城的-個小角落裏,有別處所看不到的層層疊疊的古蹟。封建時代,因隨時都
有遭受敵人殘暴和冷酷攻擊的可能,因此塞防片刻不可疏忽,對城堡的建築也不敢掉以輕心。他們堆積巨石、交錯岩塊以築城,構成沉著且結實的外型。
傳統風味洋溢的零星小城
任何人前往歐洲旅行,無論是走到那個村莊、那條街道,都
會感覺到當地隱藏著豐富的歷史。祥和農村的一個角落裏,聳立著教堂的鐘樓,它那久經風霜的莊嚴外貌,處處保存著歷史的痕跡,令人感受到歐洲是一侗古老的國
家。它的歷史當然和古代息息相關,並且有複雜的因緣關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泯滅。它和希臘、羅馬古典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至今歐洲的結構中還銘刻著中世
紀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