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兩地衝突忍了14年﹐終於爆發。
其實暗涌一直就存在﹐只是假以時日﹐日積月累終究爆發。
我不想參與理性的評論﹐留給專家去談吧。
作為半個廣州人半個香港人﹐我只想寫下我一路走來看到聽到的。
今日香港影視歌壇電影電視﹐流行歌星影視紅星曾經影響整個東南亞日本韓國﹐但
他們用的是廣州話﹐廣州卻沒有土壤孕育他們﹐反而不懂中國文化的英國人給了他
們機會。
50年代之前﹐省港澳都沒有現在的粵語文藝節目﹐只有粵劇﹔50年到79年間的港澳﹐
廣州話的文化產品卻五光十色。
79年開放廣州引入港臺歌影視﹐粵語的文藝節目首當其衝就贏盡廣州觀眾的心。
普通話節目多好﹐也是隔著靴子搔痒﹐不解恨。
充滿搞笑俚語的粵語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本來是廣州作家黃谷柳﹐王為一寫成﹐與香
港合作製作﹐富濃郁的市井味﹐是粵語喜劇經典。但該作品在60年代在大陸變成 "大毒草"後﹐廣州就再沒出現過什麼地道的粵語電影。之後的幾十年間幽默的粵語對話卻在香港的影視作品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黃霑出生于廣州﹐年少時移居香港﹐如果他留在廣州﹐香港樂壇今日一定遜色不少。
香港政制令文化得到發展機會﹐不是小發展﹐許冠傑的流行曲突破性地抒發出粵語
人心聲﹐用母語創作得到極大滿足感和尊嚴是用其他語言無法代替的。
大陸政府就無法讓粵語人做得到。是怕分化? 怕"不夠一切行動聽指揮"?
再講一下名字拼音。
英國人無法知道你們名字意思﹐也允許你按中文讀音拼字母﹐平時家裡人叫你什麼
就拼什麼﹐即使到了國外換了護照﹐你的名字還是父母給的那個音。所謂鄉音無改呀。香港的中文名字拼音都是廣州話讀音。
同一家人﹐在大陸的兄弟姐妹親戚就要用普通話拼音。父母為子女起名字時只想到
平時自己語言怎麼叫好聽﹐意思又好就用那個字了, 不是每個人都會考慮普通話的
發音的。
於是"詠"字粵語唸wing﹐普通話就成了"yong"。打開護照發現自己名字在西人口中
都統統改成了普通話音﹐鄉音不是最難捨嗎? 到國外想保留自己名字鄉音的機會都被剝奪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