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儒修◎演講 翁淑靜◎文字整理
透過scan的方式,使我們的眼睛像老鷹一樣,可以看到重要的部分。這個部分也是這本書寫的最成功的地方,作者讓我們注意到落葉,在花壇旁邊有幾隻羽毛濕掉的鴿子……。這些東西其實我們都看過。當我們走在路上時,不見得會每天在路上撿到錢幣,紙鈔,但是我們會看到像作者寫的這種小東西,作者等於是幫我們把走在城市中的經驗匯集起來。
在這種新發展出來的都市文學中,作者把自己的都市生活經驗展現出來,這種寫作手法已經不像以往的作品了,它的情節不一定要有始有終,不一定要有個方向感,因為現在的都市已經形成一種新的迷宮經驗。時下的都市已經不像我們以往說的「都市叢林」,而是「迷宮」:失去方向感,既無所謂方向感,也不在乎有沒有出口以及入口的問題,反正你就已經註定要一直在裡面晃動就對了。例如小說的主人翁,他就是在法蘭克福市裡面不停地繞。
這種迷宮的概念,使得我們在進入了城市生活時,已經沒有方向感以及正確的標準存在,逐漸產生一種沒有歷史記憶的概念,至少就最近看過的幾本德國文學小說來說,它們不再談納粹,不再談屠殺猶太人,不再談戰爭。突然間小說題材專注書寫現代、當下、此刻。現代人的歷史感是很薄弱的,可能上個禮拜就是歷史了。這不是喜新厭舊,而是因為任何東西在還不太舊時,就被淘汰了。最明顯的就是手機,沒有所謂的舊手機或是古董手機,古董二字不適用於科技產品。沒有歷史感是這本書呈現的另一個特別的地方。
這本書設定的地點為法蘭克福,但它其實可以發生在台北或任何一個城市,再加上這個主人翁沒有名字,所以他可以是任何一個人,而書中所描寫的空間、景物也都是可以轉換的。比如主人翁去堤防,就像我們去淡水或八里,法蘭克福就像是台北市。換句話說,整個都市空間的概念,可以被置換、替換。在這樣的過程裡,已經不需要一個特定的地點存在。
透過漫遊者的眼睛,看到自己的生活經驗
接下來談談遊手好閒這個概念。
這個主人翁的工作是不被認同的:深愛他的女友離他而去,主要的原因在於他不去找一個比較體面的工作,或是所謂的正當職業。在當今社會中,我也時常想,是否能在沒有經濟壓力之下,不要做所謂的正當工作,好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班雅明也是,他一直希望父親給他一筆錢生活,雖然他的父親希望他至少當上大學教授。
但資本主義社會認定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一份工作,才能養活自己,被人家看得起。在這當中,我們又希望能在沒有經濟壓力,沒有父母親的壓力下,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掙扎與矛盾,我們在故事主人翁身上看得很清楚。因為這本書本身像是個意識流的小說,主人翁不斷地回想自己的事情,有時候想到媽媽,有時候想到情人,有時候想到種種相關不相關的事。這種自我反思的經驗,也是現代人的普遍經驗,只不過看你的反思經驗是很長還是很短。人可能會因為不斷地自我反省,不斷地自我檢討,而得到憂鬱症,或是變成精神分裂。但大部分人都還好,我們偶爾想一想,可能半夜想一下,然後睡著了,一覺醒來就沒事了,然後繼續平凡地走下去,直到下一刻碰到了什麼不如意的事,或遇見另外一個成就比我們好的人時,我們才又會想一下。
這本書有個好處,當你閱讀它時,不用急著一氣呵成,因為它有分段落,你可以把一個段落當成主人翁一天的經驗,而這一天的經驗也許就是你的經驗。讀這本書時,不需要求在其中得到一個真理、一個道德教訓,或是一個啟發。它等於是你的日記,看你怎麼樣從裡面跟自己的生活做個印證。用這樣的方式來看這本書可能會比較有趣。
同時,這本書本身的影像感很強,我覺得不用太急於看情節的發展,寧可多花點時間看作者的寫景。我非常喜歡它好幾次寫到主人翁去堤防,也就是城市裡面比較空曠地方,因為在這些段落裡,有更多主角意識流的反思。
當他不在城市的氛圍裡面、不在人群當中時,主人翁反而能思考自己的「正常」到了什麼程度;反而是當他回到城市裡面時,因為太進入人群,不斷地與人碰面,不斷地有人與他擦肩而過,反而形成某種偽裝,某種他要在城市中活下來的生存法則。
《一把雨傘給這天用》
「我是記憶與體驗中心的主任,這個機構幫助那些覺得自己的生命像個長長雨天,而身體就像這一天雨傘的人…… 」
男主角半開玩笑地吹噓自己的職業,實際上,他的「工作」是穿著高級半成品鞋在大城市閒晃,為廠商撰寫試穿心得。一路上他不斷碰到以前的女友,她們因為受不了他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而離開他。而他,雖然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別人看重的才華,但因為找不到對生命的認同,始終覺得自己像個高級半成品鞋。
●由此看精采內容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