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7/11/26
‧ 地點: Historical Foundation of Canada, Toronto
‧ 與會人員:James. Marsh、Trish Lyon、王榮文、曾志朗、李戊崑、廖妮倪、詹宏志、杜麗琴、許景麗、許碧純 |
加拿大百科的規模
在多倫多員工有兩人,其他人則分佈在加拿大各地。
共有四個辦公室分佈在全國。
計畫的起源:
當初我們並沒有針對學科做出主要的分類,不過最後還是產生了160多個學科。在各學科之間,必須要做出好的連結與解釋,同時決定由誰來撰寫最適合。另外在加拿大我們有國會圖書館,他們好幾年前就曾經針對學科的分類法做過研究,我們主要是採用他們的分類方式做為參考。
關於字數規劃必須先最好準備,不然每個編輯最後產出的字數會不一樣。
當我們1980年開始編輯加拿大百科的時候,我也在摸索應該如何開始,想找到一個最好的方式,這個方式必須要有彈性,能夠盡可能收集到最多的文章。
先由六、七個資深編輯分別負責多個學科,他們一開始先和顧問合作,從上而下來工作。以政治學來說,我請了八位加拿大最好的政治學研究者當顧問,他們會告訴我們的編輯哪些東西很重要,或是需要再增加什麼,然後產生一份內容清單。
初期曾遇到的困難是,和學者們溝通某些東西是一般民眾想要知道的,特別是和流行文化相關的內容。而身為一個主編,我必須要注意是否所有的面相都被包含近來,並讓這些內容取得平衡。
關於字數的掌控也很重要。現在很容易的藉由電腦算出每篇文章有幾百、幾千字,但是如果在我們在開始編寫時沒有一個最後的粗估數量,最後會演變成一場大災難,有時候我們只需要300字,結果卻來了一篇15000字的文章。這是很容易發生的事。
我也會請幫忙整理清單的這群顧問,協助我們審查文章,因為他們是從頭和我們一起合作的人,我們會付他們錢,但不是很多。學術研究是很獨特的工作,我自己從事過所以知道。舉個例子來說,你問一個加拿大最好的歷史學家:我們應該收錄什麼樣的文章?他可能會給你幾個主題,或是列出一串清單;但如果今天我雇用一個研究助理,列出一份相同的清單然後拿去給學者看,他們便有可能產生一些激烈的回應。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互動的反應,這也正是學者們在行的工作,對其他的文章作批評與回應。
我想我們最後總共雇用了大約450位顧問。我們一開始只有十個人,那是在最初期的時候,可能目前你們正在這個階段,由幾個頂層的學者來代表整個計畫;然後第二階段,許多顧問開始加了進來,可能100、200個人,隨著計畫的進行,這些顧問也會提供意見,這邊或那邊應該要再增加東西,就像一顆樹逐漸開展一樣。
我也會請研究人員到圖書館去蒐集資料,比方說我們想某篇文章的作者是誰,等找到作者我們就會邀請他加入我們的團隊,這樣一來就可以找到我們需要的人了。在加拿大,我發現學者們都很熱心。
加拿大百科做到最後,共有約約3500位撰稿者。每次改版時都會有更多的撰稿者加入我們。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加拿大是一個很組成很複雜的國家,每個地區的特性也很不同。我必須確定每個地區的資料都是公正確實的,不然就會失去公信力,這是很困難的事。
做完內容平衡的工作之後,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要寫一篇很完整、很好的文字介紹撰稿者。
在撰稿者開始寫作前,要讓他們瞭解這為一般人在寫作,他們必須遵守我們所立下的規範,比方說我們告知希望能寫一篇五百字的文章,他們也許會忽視你的意見,但是我們仍然要聲明我們的立場。
當截稿時間超過很久時,我們必須判斷是否應該找其他人來替代。如果可以找到熟悉某一主題的撰稿者,可以節省我們很多時間。有時候一個人就可寫完大部分和鳥相關詞條。
收錄範圍的選擇:
一件很有趣的事是,當我們將範圍訂在「世界」時,事情反而比較容易,比方說:什麼才算是加拿大魚類?對我來說,什麼是「加拿大的」才是一個困難的決定。在某些領域中,對我來說,每件事都可當作是加拿大的,所以歷史是容易的,地理也很容易。
那物理要怎麼處理呢?我希望是能帶到一般性的知識,同時強調加拿大貢獻的方式來處理,比方說著重加拿大科學家在黑洞研究上的貢獻。對於這樣的選擇標準,在一開始的就必須非常清楚。另外再以哲學作例子,如果有人在大英或其他百科全書中看到關於倫理學的文章,當他想知道加拿大哲學家的在這方面的貢獻,就可以來看我們的產品。
當我們注重某個學科應收錄什麼內容時,同時也要瞭解讀者想要閱讀的內容是什麼。在我們所接到的1000名的讀者來信中,90-95%以上的讀者都是對於傳記的內容感到興趣。我們可以從線上百科看到讀者還是會閱讀其他的文章,但是主要的興趣還是在和「人」有關的事物上,不論我們如何強調其學術性,人物和傳記都是百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基金會的經費來源:
我們的計劃是從亞伯達省所開始的,首先是一家亞伯達省的出版公司僱用我來編輯百科全書,然後我們開始進行商業活動,大概到了2000年,開始出現線上版。現在我們有來自加拿大政府的支持,支付每年的編輯費用,因為政府覺得這是一個國家認同的重要工作,同時也可以讓世界上其他人認識加拿大。
如果討論政府在一個計畫中應扮演什麼角色,可能和每年資料更新有關。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出版計劃,當書出版後計劃就結束了,但是對百科全書來說,這才是剛開始,特別是如果你們也想和我們一起經營線上版的網站。到時就會有很多行政或其他的費用出現。
依照我的看法,你們可能會遇到的一大困難就是很短的工作時間,如何快速找到人來寫文章,以及一些其他後續的處理工作,依照你們的時間計劃來看,是很急促的。還有一些配圖的工作,有些工作可以立即開始,你們可能已經有人在處理這些事,不過這些聽起來很耗費人力。我們之前也曾經聘請過全職的人來繪製地圖。
另外有件對我們在商業上很有幫助的事:預先銷售(pre-sale)給一些教育機構,告訴他們應該買或訂購這些產品。或者,我們也有做過一件事,告訴石油公司,你們應該買這些百科全書送給學校。
族群議題:加拿大也是一個擁有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你們是如何處理這樣的主題呢?
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建立各種層次的主題(certain level of subjects),檢視是什麼東西造成我們的自我認同?我們收錄關於加拿大各族群歷史的文章,中國人、羅馬尼亞人、韓國人…等。
同時要注意他們是否有屬於自己的文學發展,像加拿大就有義大利裔作家或是來自加勒比海的作家;或是有些族群有自己獨特的教堂文化。辨認出這些具文化意涵的事物。
傳記也是另一種重要的方法。了解不同族群的人如何讚頌他們的英雄,如何表達他們自己。大部分的人在檢視百科全書時,會先注意到沒有的東西,而不是已經有的東西,所以在可能的範圍內盡量涵蓋資訊。加拿大總共有73種不同的語言,彼此有很大的不同….
1985年後因為加拿大政治情勢的改變,工作團隊對於原住民議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也跟著調整。Ex:對名字的稱呼方式。
我們也邀請原住民為百科全書撰寫內容。以他們熟悉的語言描述他們的歷史。
對加拿大來說,沒有一個絕對的中心思想認同,每個族群都保存了他們的獨特性。
人物的收錄原則:
對加拿大百科來說,我們很關心誰是在這出生,他們又對這塊土地作了什麼貢獻?ex:前往好萊塢的加拿大人發展情況,也是我們關心的主題之一。
即使人不是在加拿大出生,但只要對加拿大有做出貢獻,依然會予以收錄。
為線上版網站做準備:
metadata coding:如果產品有成立線上版的計畫時,在一開始的時候,最好就能將metadata帶入文章當中,這樣可以減少未來重新做資料回溯資料的人力。
在訓練編輯的初期,要讓他們都瞭解metadata(不一定是使用全部但要瞭解),以免將來因為不同的標準造成資料的誤差。
建立紙本文字資料,和國際標準之間的關連性。一旦此種關係建立後,不管是以前的或現在的資料都可與國際接軌。
百科全書的維護工作:
subject editor:專門負責收集各學門的新資訊,書、新聞、政策…等
詞條的更新:政策方面的修改可立即更新,若是文學、建築其他領域,每年會選擇一個領域,重新檢視所有的內容,看是否有需要增補的地方。
基金會如何評估自我的價值:
目前還是依賴國家的經費,無法靠基金會本身來自行營運。
我們會檢視網站流量,大部分的人都會重複造訪我們的網站。這可以對我們的贊助者證明我們的努力,我們有大約25%的讀者是從紙本書而來的。
你們的組織是如何開始運作的?
一開始是由私人出版社的商業營行為開始經營,後來這個出版社老闆將我們賣給另一個出版社,然後有一個人捐錢給我們並成立了歷史基金會,然後又有政府的經費進來。
目前我們並不是一個可以買賣的機構,而且根據我的看法,未來所有的百科全書應該都會是線上版,這是一種趨勢。
青少年版百科全書:
內容較少,文字較簡單,以孩童和學生為對象。主要撰稿者為作者而非學者。
一般成人讀者也喜歡閱讀青少年版的百科全書。
線上版的優勢:
當我們在看內容的時候,一旦看到有興趣的東西,就可以直接連結過去,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閱讀方式。
搜尋的功能強大。
電腦可以建立自動索引,紙本版的索引相較之下比較沒有效率且笨重。
內容如何編寫:
雖然一直強調傳記的重要性,但是在台灣大百科的計畫中,傳記寫作不是預期的方式。
若是台灣大百科的撰稿者大多為學者,採學術式寫作,可以從期刊文章中下手,或者圖書館員也可能對我們有幫助。
雖然很多的百科全書對人的收錄原則是不紀錄活者,但是為了考量讀者的興趣,我們仍會記錄運動選手這類的名人資料,但是我們會設定一些收錄標準,只有達到標準才會被考慮放入百科全書裡。
關於「人」的報導,不僅在百科全書中是很重要的,甚至我們每天的報紙媒體中,也有很多關於人的報導。
當在考慮傳記在百科全書中的重要性時,或許我們可以從讀者的觀點來看。誰是我們的主要讀者,他們會想要看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