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武則天時名將。百濟西部人。
初在本國任達率(百濟官名)兼郡將。
高宗顯慶五年 (660)遣蘇定方破滅百濟﹐龍朔三年 (663)﹐常之降唐。
歷任左領軍員外將軍﹑洋州刺史。
儀鳳三年
(678)﹐從李敬玄﹑劉審禮御吐蕃於青海。審禮戰死﹐敬玄被圍﹐常之率敢死士五百人夜襲敵營﹐吐蕃軍驚走﹐敬玄才得以脫險還軍。高宗讚賞常之的才能﹐以
其為左武衛將軍﹑河源軍(今青海西寧東南)副使。
調露中﹐吐蕃大將贊婆再次與李敬玄所統率的唐軍戰於良非川﹐敬玄又敗。
常之以精騎三千擊退吐蕃軍﹐以功升為河源軍經略大使。常之認為河源軍地當衝要﹐須加兵鎮守。
為解決轉運糧食困難﹐於是設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一百餘萬斛。
常之在軍七年﹐河源軍成為西北重鎮﹐吐蕃不敢進犯。
垂拱二年 (686)﹐以破後突厥功進封燕國公。
次年﹐後突厥骨咄祿攻朔州(今山西朔縣)﹐武則天以常之為燕然道大總管﹐追擊骨咄祿至黃花堆(今山西山陰東北)﹐大破之。
中郎將爨寶璧等不與常之謀議﹐貪功冒進﹐全軍覆沒﹐常之無功。
不久﹐因酷吏周興誣其謀反而下獄。永昌元年 (689)自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