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晚期,秦國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經過多代的努力,國勢日益強盛,它西並巴、蜀,東侵三晉,南攻荊楚,取得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勝利,至秦
昭王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秦周邊的韓、魏、燕、趙四國,為了遏制秦的擴張,形成了鬆散的聯盟關係。四國之中,最強的是趙,最弱
的是魏。秦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從西元前268年起,先出兵攻魏,迫使魏親附於己。
接著又大舉攻韓,韓王異常恐懼,遂譴使入秦,表示願意獻上黨郡(今
山西長治)求和。但南韓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願意獻地入秦,為了促成韓、趙兩國聯合抗秦,他主動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貪利受地,將上黨併入自己的版圖。趙國這一舉動,無異從秦國口中奪食,秦王大怒,于西元前261年命左庶長王乾率軍攻打上黨。上黨趙軍不敵,退守長平(今山
西高平西北)。趙王聞秦軍東進,就派大將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以圖奪回上黨。這樣,戰國時期規模空前的長平之戰的序幕就揭開了。
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後,即向秦軍發起攻擊。由於秦強趙弱,趙軍連戰皆負,損失較大。廉頗鋻於實際情況,及時改變了戰略方針,決心轉攻為守,依託有利地形,築壘固守,以逸待勞,使秦軍鈍兵挫銳陷於疲憊。廉頗的這一手段發生了效益,秦軍的進攻勢頭被抑制了,兩軍在長平一帶相持不決。
為了打破這個不利的僵局,秦採用離間手段,派人攜帶千金去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佈流言:廉頗防禦固守,是快要投降秦軍的表現;秦軍最害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不諳軍情的趙王本就認為廉頗怯戰,聽到這些流言立刻命令趙括接替廉頗為將。
趙括是一個缺乏實戰經驗,只知空談兵法的人。他到了長平後,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搞得全軍官兵離心離德,鬥志消沉。他改變了廉頗的
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
秦王見離間計得逞,立即任命驍勇善戰的廣武君白起為上將軍,代替王乾出任秦軍統帥。為了避免引起趙軍的警惕,秦王命軍中對此嚴守秘密。
白起為中國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曾率秦軍攻韓擊魏,遠懾荊楚,兵峰所向,各國披蘼。
白起到任後,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魯莽輕敵的弱點,採取後退誘敵,圍困聚殲敵軍的作戰方針,對兵力作了週密的部署:以原先的前線部隊為誘敵部隊,等待趙軍出擊後,即向主陣地長壁撤退,誘敵深入;其次,利用長壁構築袋形陣地,以主力守衛營壘,抵擋趙軍的進攻,並組織一隻輕裝銳勇的突擊隊,待趙軍被圍
後,主動出擊,消耗趙軍的有生力量;其三,用奇兵二萬五千人埋伏在兩邊側翼,待趙軍出擊後,及時插到趙軍的後方,切斷趙軍的退路,協同主陣地長壁的秦軍,
完成對出擊趙軍的包圍;其四,用騎兵五千插入滲透到趙軍營壘的中間,牽制和監視營壘中的趙軍。
戰爭的發展果然按著白起預計的方向進行。西元前260年8月,趙括統帥趙軍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兩軍稍事交鋒,秦軍的誘敵部隊即佯敗後退。趙括不問虛實,立即實施追擊。趙軍前進到秦軍的預定陣地——長壁後,即遭到了秦軍主力的堅強抵抗,攻勢受挫。
趙括欲退兵,但為時已晚,預先埋伏的秦軍兩翼二萬五
千奇兵迅速出擊,及時插到趙軍進攻部隊的後方,切斷了趙軍與其營壘的聯繫,構成了對進攻趙軍的包圍。另外的五千騎兵也迅速地插到了趙軍的營壘之間,牽制、
監視留守營壘的趙軍。白起又下令突擊部隊不斷出擊被圍的趙軍。趙軍數戰不利,情況危急,被迫就地構築營壘,轉攻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聽到秦軍包圍趙軍的消息,親赴河內(今河南沁陽),把當地十五歲以上的男丁組編成軍,增援長平戰場。這支部隊佔據長平以北的丹珠嶺及其以東一帶
高地,斷絕趙國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從而確保了白起徹底地殲滅被圍的趙軍。
9月,趙軍斷糧已達46天,內部互相殘殺以食,軍心動搖,局勢非常危急。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秦軍陣地,希望打開一條血路突圍,但都未能奏效。絕望之中,趙括孤注一擲,親率趙軍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仍遭慘敗,自己也命喪秦軍亂箭之下。趙軍失去主將,鬥志全無,遂不復再作抵抗,全部解甲投降。這四十萬趙軍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外,全部被白起坑殺。秦軍終於取得了空前激烈殘酷的長平之戰的徹底勝利。
長平之戰中,秦軍共殲趙軍四十五萬人。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強勁的對手趙國,懾服了其他各國,為秦日後完成統一六國大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長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齣傑作。名將白起在這場戰爭中,以自己傑出的軍事指揮藝術,指揮秦軍給趙軍以毀滅性打擊,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
的包圍戰先例。
長平之戰可說是戰國時代結束的先兆,因趙國人才任用的錯誤,導致不可挽回的局面,讓後世綜觀這段歷史的讀者不勝唏噓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