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夕陽紅
本部落格為歷史部落格,提供大量史料為今日紅塵之鏡

格主小檔案

殿中侍御史





<2008年6月>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12345

最新文章
神聖羅馬帝國
2010/4/18 9:50
趙飛燕
2010/4/17 15:52
晚清王府生活:王爺過...
2010/4/16 9:48
浪漫文優的司馬相如
2010/4/15 9:47
鐵齒銅牙-紀曉嵐
2010/4/14 9:45

最新迴響
Re:「禮運大同篇」究...
by JAMES, 7/30
又是抄人家的
by 文管者, 10/22
文抄公
by 鄭襲, 7/31
Re:日本佛教(Japanes...
by HOWEN, 6/23
Re:金門「213事件」
by lenny, 4/3

文章分類
略過巡覽連結。

我的連結
天使的咖啡屋
天使的遊戲城堡
貂來好運
天使的翅膀
創業投資城
天使溫暖的家
部落格知識家

部落格統計
今日人氣: 71 次
累計人氣: 899126 次
文章總數: 632 篇
June 7, 2008
中國古代兵器縱談七 守與禦
殿中侍御史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11:21:25
古代戰爭分為四類,即戰、禦、攻、守。戰指野戰進攻,禦指野戰防禦,攻與守,則專指城池爭奪中的攻城與守城。

  最早的城防設施出現在距今5000 -7000年的仰紹文化時期,但正如村落稱不上城市,其設施也只是一兩道壕溝,略為反映了當時部落定居時間延長,所帶來的更高防禦要求罷了。

  到了距今4000 -5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定居下來的父系氏族們便開始修築城牆了。早期的城牆很簡陋,如河南安陽後屯遺址中牆寬僅 2 - 4米的低矮夯土牆,內蒙古包頭東郊阿善遺址中殘牆較高處僅有 1.7米的石牆等。因為太矮小了,這些城牆甚至連地基也不需要。不過千萬不要輕視它們,應付當時與其叫戰爭,不若稱為械鬥的爭鬥,這已經足夠了。

  龍山文化中晚期,也就是五帝時代,隨著部落的興盛,真正意義的城池開始出現了。作為其中代表的平涼台古城,形狀已經採用了正方形,說明城市佈局有了統 一的規劃,城牆總長 740米,牆高 6米左右,根部厚13米,頂部寬達 8 -10米,可容納大部隊的調動和戰鬥。此牆的修築採用了先進的板築法,即先夯築陡直內牆,兩側再以護城坡加固,此法可在增加高度的同時,抑制坡度的同步增 長,使城牆較為陡直難攻。而隨著這類較高大城牆的出現,為避免因土質問題造成塌陷,地基就成了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西元前21世紀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夏,建立了。但帝國的建立並未促進夏代城防設施的發展,平涼台古城的防禦水準終其歷史也未被超越。直到商代 初期,牆根厚度20米左右,高度達到10米左右的城牆,才在夏代以來面積急劇膨脹的城市四周聳立了起來。此時的城牆不但更為高大,而且做工也更細緻。護城 坡經過鏟削平整後,會鋪上防雨水沖刷的碎石。內牆夯層間設有夯窩,使夯層嵌接,城牆更加牢固。

  可惜的是,除了平穩的沿著高大細緻發展外,從商到西周,城防技術並無新的內容。這或許是由於當時的防禦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進攻手段的發展吧?攻的軟弱 自然無法激勵守的進步。直到春秋時期,隨著車輛製造技術的進步,攻城技術才終於進入大發展時期。

  春秋發明的臨車、沖車、憤轀、修櫓和拋石機,第一次將守城方籠罩在重型裝備威脅之下。臨車上懸吊的箭屋,伸入空中可達10米以上,能居高臨下射擊守城 方。沖車將一捆大木裝在車架上,專門撞擊城門。憤轀頂部蒙以生牛皮,可推至護城壕甚至城腳,進行填埋或挖掘作業。修櫓與憤轀相似,但職責在於掩護部隊接近 城下。至於拋石車,更是一種由人力拉放,可將石塊拋向目標的先進武器,不過當時威力的不大,石塊重不過幾公斤,能飛 300米左右,砸人欠准,轟城嫌輕,倒是更適合拋射熏燒功能的煙火彈或阻滯功能的蒺藜。拋石車後世曾一度失傳,但再次複出竟掀起了一場攻守變革,這將在後 面細說。

  重型攻城器的湧現,帶來了戰術的大大豐富。原先單純的人海戰術,已轉變為憤轀特種作業、臨車和拋石機火力壓制、修櫓重甲掩護、沖車攻敵軟肋、單兵鉤索 攀城的聯合作戰。等到戰國時期,雲梯、水淹和地道出現,中國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戰術就算基本齊備了。

  面臨攻城技術的突飛猛進,一向慵懶的城守技術此時也不敢再怠慢了。由於採用懸板夯築法,城牆已不再需要護城坡,因此愈加陡直。而女牆、角樓、懸門、甕 城、單層城樓和吊橋等新式工事也一一登場了。女牆可以隱蔽守軍行動,遮擋臨車攻擊。角樓建在城角,用以抵禦可能遭受的兩面夾攻。懸門吊於城門洞中部,待敵 軍破門後緊急落下,可將其一分為二各個擊破。甕城是主城城門外的半座小城,牆與主城等高,甕城城門偏設,使主城守軍也能射殺到攻門敵軍,而一旦敵軍破門進 入甕城,更會陷入四面居高臨下的夾擊。城門之上建單層城樓,是城門爭奪日趨激烈的表現。橋身能被提離地面的吊橋則已被用於一些純軍事功能的城池。除上述之 外,在吳越水鄉,隨同跨河而建的水城的出現,供船舶往來的水門也誕生了。

  春秋攻守技術的飛躍,還只是戰國鏖戰的序曲。除了南宋,在中國攻與守的歷史中,再沒有比戰國更輝煌的時期了。此間產生的完整攻守法則,令秦漢隋唐軍事 家們的思索無出其右。

  戰國城防層次分明,陣地從城外15公里便鋪展開來,由外向內劃分為荒蕪圈、警戒圈和城防圈。

  距城15公里範圍內是荒蕪圈,實行堅壁清野,能撤進城的全部運走,如果必要,還會將帶不走的付之一炬,並向水井投毒。

  離城 5公里處,就進入了警戒圈。延警戒圈邊緣,每隔一定間隔,在制高點上設 3人偵察哨一座,形成一道警戒線。偵察哨之後,每隔 1.5公里設一聯絡哨,保持偵察哨與城池間的聯絡。白天的聯絡信號是,發現敵軍舉一幟,接近警戒線舉兩幟,進入舉三幟,向城市而來舉四幟,接近城郊舉五 幟。晚間則以火代幟。此外,各要道和關卡,還要設置 3人一組的機動小隊,負責偵察和反間諜。這道三位一體的警戒圈,會在敵軍進至城郊,即將圍城時撤回。
  城上遠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邊緣,在此範圍內的城外地物一律鏟平,以掃清射角和視線。

  在距牆根10米外是護城壕。壕內有水就在水面下10釐米交錯埋插長短不一的竹刺。城門外的護城壕上會架設轉關橋,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支於 壕沿的橫木,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令敵墜入壕內。

  在護城壕後,有時會附加一道木籬或夯土的矮牆,稱為'馮垣',後面部署士兵,待敵軍進入護城壕範圍,配合城上守軍,以武器殺傷或柴草熏燒之。再向內, 是寬 2.5米的拒馬帶,主要用於阻礙敵軍雲梯接近。在守軍出入的地段,拒馬會淺埋成易於移動的狀態,並在城頂加以標誌。最後,在距牆 2.5米以內,是 5行高出地面 0.5米的交錯尖木樁,兼有阻礙敵人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的功能。

  接下去才是城牆,這是攻入城池的最後屏障。當時城牆的高度已由春秋的10 -12米,增至不遜後世的15米以上。

  牆頂寬度足有 7 -10米,守軍可在上面自如的機動和戰鬥。延牆兩側有厚 1米、高 0.6 - 1.4米的女牆,其中外側女牆較高,開有外寬內窄的射擊孔。除了城角建有永久性的角樓外,戰時還要延牆添置大量臨時樓臺。每隔60米,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 1米的觀察樓。每隔 180米,建一座突出外側城牆 3米、用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樣,每隔 180米,還豎有一堵 3米高尖木樁連成的橫牆,平時開小門供穿行,敵軍登城後封閉作為路障。最後每隔 360米,再建一座突出內側女牆 4.6米的木樓,以備攻擊入城之敵。

  牆根厚達20米,甚至40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會下沉。每隔約 200米,由內向外挖掘,接近外側 5 - 6寸時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門,留作突擊殺出之用。暗門內側還備有帶風箱的窯灶、柴草和障礙車,以備敵軍發現,從中殺入時,加以煙熏和堵塞通道。

  城樓之下,城門洞內外側都設城門,門洞中部還有轆轤升降的懸門。三道門都設有活動射孔。為了防禦火攻,除了在城樓中預備水罐水盆及長柄麻袋外,還用間 隔16釐米、突出 2 - 3釐米、交錯排列的圓頭木樁在門外側釘上厚泥,這種方法直到宋代才被鐵皮包裹法淘汰。
  與城外的步步設防相比,城內卻是一幅暢通景象。城樓兩側和城角的寬大登城道,連接著延牆鋪設的環城路。環城路與各要道相連,構成城內四通八達的網路。 不過城內也並非長驅直入之地,必要時,環城路之後會修築一道稱為'傅堞'的夯土矮牆,牆前再挖一道深 3.5米,寬 3米的壕溝,內塞柴草。一旦敵軍入城,即引燃柴草形成火牆,並據牆與城牆友軍夾擊之於環城路上。

  當時守城的通常密度是,正規兵每1.84米 1人,徵集的百姓每 2.3米 1人。占徵集百姓25 %的成年男子擔任兵員,占50 %的成年女子負責工程作業和運輸戰材,剩下的老弱擔任後勤雜務。武器配發則按照,每50 -90米設拋石車一座,每20米存放修補城牆工事的柴捆20捆,每45米設置鍋灶、水甕及沙土,每 4米存放弩、戟、連梃、斧、椎各 1,及一些石塊和蒺藜等的原則。人員或武器不足時舉旗為號,蒼鷹表示需要敢死隊支援,雙兔表示需要大隊人馬支援,狗表示需要補充遠射兵器,羽表示需要補充 格鬥兵器,赤表示需要火戰器材,白表示需要滾石等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標準裝備外,當時還出現了一些新式裝備。如懸脾、累答和火擂木。懸脾中藏有士兵,順著城牆吊放,從側面刺殺爬城敵軍。累答就是粗麻繩編 成的軟幕,塗泥漿的懸掛在牆前充當廉價的盾牌,不塗泥漿的可以點燃後覆蓋城下敵軍。火擂木是在兩輪中間捆紮一束柴草,點燃後順城坡滾下砸燒敵軍。而隨著弩 用於軍事,城頭也出現了其後很長一段時期絕跡了的床弩,及永遠絕跡了的轉射機。前者在當時需10人操縱,有 2副絞盤供上弦, 1副供順繩拉回射出的巨箭,既能發射 2.3米長的巨箭,也可一次裝填60支普通箭,相對南北朝之後的同類,這樣的床弩還是略顯弱些。後者是固定在木架上的弩,雖然固定依然可朝任何方向射擊, 功能類似地中海敘拉古的弓式弩炮,從由 2人操縱判斷,似乎也是絞盤上弦,可惜後來徹底失傳了。

迴響(0) | 引用 | 人氣(804)  

引用網址:
站內最新好文
這關我啥事,請問
2024/11/19 15:27
失去寵物的悲傷剝奪-允許...
2024/11/4 0:15
寵物老齡化的照顧技巧
2024/11/2 12:15
寂然不動──人間無事人
2024/10/29 19:09
貓經濟-台灣寵物產業的下...
2024/10/6 23:06
羅馬的 mix and match
2024/10/5 17:36
義大利 Cusin
2024/10/1 21:31
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便是幸福
2024/8/31 12:20
掌握KOL行銷的目的與合作...
2024/8/26 11:41
你知道黝黑軟Q的仙草,是...
2024/8/25 10:03
My Blo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