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朗 院士
臺灣大百科全書總編輯
中研院語言所特聘研究員兼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
【學經歷】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博士論文曾獲美國研究院頒發的創意天賦獎榮譽獎章(Creative Talent Award, American Institute for Research),研究專長為認知心理學、神經語言學以及記憶、閱讀歷程和注意。曾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河濱分校,並先後擔任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陽明大學校長、教育部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等職。長期擔任加州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院客座研究科學家,及國際上語言學、心理學及認知科學主要期刊的編輯委員。
1990年回台成立第一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目前正在整合各種與腦研究相關的儀器,推展台灣腦科學的研究。曾獲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出論文獎、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獎、美國加州科學工程委員會科學貢獻獎、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並獲選為國科會傑出講座教授。1994年當選中研院院士,2004年當選美國心理科學學會(APS)會士,2006年獲選為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科學行為自由與責任委員會」委員。長期關注科學教育的推動,並從事科學專文與科普雜文的寫作,曾獲得2004年雜誌專欄寫作金鼎獎(科學人觀點專欄∕《科學人》雜誌)。著有《科學向腦看》《人人都是科學人》(吳大猷科普寫作獎佳作獎)《用心動腦話科學》《見人見智》等書。
詹宏志 先生
臺灣大百科編輯總顧問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學歷】
台灣大學經濟系
【經歷】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電腦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出版集團之創辦人。擁有超過30年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職於聯合報、工商時報、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滾石唱片、中華電視台、商業週刊等;於各媒體擔任總編輯期間,曾策劃或編輯超過千種書刊,並曾創辦《電腦家庭》、《數位時代》等超過四十種雜誌。
詹宏志是台灣著名作家、意見領袖、電影人、編輯及出版人,並以其創意和對文化及網路趨勢與社會經濟問題的精闢見解而備受尊重。他的十二本著作包括小說評論、社會趨勢報及散文等:《兩種文學心靈》、《趨勢索隱》、《創意人》、《趨勢報告》、《城市觀察》、《城市人》、《閱讀的反叛》、《人生一瞬》等多種。詹先生曾策劃和監製九部電影包括:《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
此外,詹宏志也擔任過台灣許多出版及資訊相關產業協會的理事長、董事及理監事等職。曾於1997獲台灣People Magazine 頒發鑽石獎章。
Dr. James Grossman
芝加哥百科全書計劃主持人暨共同編輯
歷史學資深研究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專攻領域】
美國南方、奴隸制度、美國社會史、美國勞工史、都會歷史
【簡歷】
Grossman現任美國芝加哥紐貝瑞圖書館研究與教育部副主席,同時是芝加哥大學歷史學資深研究員。曾任教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擔任《芝加哥百科全書》計劃主任暨共同編輯,本計劃之紙本書於2004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他同時也是《芝加哥百科全書》線上版的編輯群之一 (www.encyclopedia.chicagohistory.org)。他也是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Culture (U of Calif. Pr., 1994) 的編輯,並為 "Historical Studies of Urban America" (U. of Chicago Press, 20 vols., 1992- )系列的共同編輯。他所撰寫的短文和文章,集中探討美國都會歷史的概念、非裔美人史及美國族群史。他常參與芝加哥人文祭活動,受邀於芝加哥Printers Row Book Fair、美國國內以及國際發表演說。
Grossman所撰的Land of Hope 一書獲頒伊利諾州歷史學會葛斯塔維斯.麥爾斯中心獎, A Chance to Make Good 贏得紐約公共圖書館和社會學研究國家諮詢中心獎, 《芝加哥百科全書》得到美國出版人協會頒布的學術出版人獎,且於2005年被《芝加哥雜誌》選為年度芝加哥人。
Grossman在紐貝瑞研究中心負責獎學金計劃、學術交流以及公共計劃。他擔任多起歷史相關領域的計劃顧問(多半為影片、展覽和研究計劃),包含英國廣電協會(BBC)、美國國家博物館(Smithsonian)、古曼劇場、費爾德博物館、紐約歷史學會、芝加哥歷史學會、芝加哥公共圖書館、美國社會歷史學會計劃、布來客賽德紀錄片公司(Blackside)以及許多獨立製片人的顧問諮詢。
【著作】
Land of Hope: Chicago, Black Southerners, and the Great Migration (U. of Chicago Pr., 1989)
A Chance to Make Good: African-Americans, 1900-1929 (Oxford U. Pr., 1997)
Project director and coeditor of The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with Janice L. Reiff and Ann Durkin Keat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Editor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Culture (U of Calif. Pr., 1994)
Coeditor of the series "Historical Studies of Urban America" (U. of Chicago Press, 20 vols., 1992- )
【講題及摘要】
Beyond Compiling and Editing: What it Means to Create an Encyclopedia
超越彙編與編輯:何謂創造一部百科全書
What does it mean to create an encyclopedia? This presentation will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ity in an encyclopedia project. We usually refer to “editors” or “compilers” of encyclopedias, but neither of these terms truly captures the kinds of intellectual work required to build an encyclopedia from the ground up. If we conceive of an encyclopedia as a work of synthesis rather than a set of references, an ambition to understand, rather than merely to know, then we must move beyond “editing” and compiling” as the essence of the work involved. Think about a complex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e “editor” of the encyclopedia is at once the developer, architect, engineer, interior designer, and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 And probably more. Few people think of encyclopedias as creative enterprises; but they are. They also embody a vision, whether that is a vision of a city, a nation, or a set of ideas.
本篇簡報將闡述創意在編纂一部百科全書時的重要性。我們常被稱為百科全書的「編輯」或「編纂者」,但這兩個名稱都不足以概括,建造一部百科全書從頭到尾所需要的腦力工作。如果我們認為百科全書不只是一套參考書,而是一個集成,不僅為了求知,而且渴望求解,那麼這件工作的本質就不只是「編、纂」。試以大型建築開發案為例:百科全書的編輯既是開發商、建築師、工程師、室內設計師,也是建設公司。甚至猶有過之。鮮少有人想到百科全書是創意的工作,但它確實是。同時它體現了觀點,不管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一整套理念的觀點。
Dr. Dale Hoiberg
大英百科全書總編輯及資深副總(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芝加哥大學漢學博士
【簡歷】
做為大英百科全書的總編輯及資深副總,Hoiberg帶領編輯團隊,負責大英百科5500萬字核心內容的定位及維護工作。同時,他也負擔擴展大英百科公司產品路線的部份工作,包含數位版及紙本版的產品。
Hoiberg在1978年以索引編輯(index editor)的身份加入大英百科公司編輯部門。1982年昇任資深索引編輯。1983至1986年,由於負責編纂大英簡明百科的中文版內容,Hoiberg在北京工作,並做為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公司連絡溝通的窗口。1986年被任命為大英公司亞洲產品出版路線的資深編輯,1989年昇任為亞洲產品部門總編輯,1993年昇任為國際產品部門的副總。1997年,Hoiberg開始正式擔任大英百科全書總編輯的職務,並且在2001年成為資深副總。
Hoiberg出生於美國北達科他州「魔鬼湖」附近,於南達科他州的Augustana College取得比較文學的學士學位,並於芝加哥大學取得漢學博士學位。他的中文非常流利,對於日文、德文、希臘文、義大利文、挪威文也有涉獵。
【講題及摘要】
What Makes A Great Encyclopedia? Great Articles, Of Course!
The Importance of Tone, Objectivity, and Balance in Encyclopedia Articles
百科全書何以偉大?答案當然是偉大的詞條內容!
談百科全書詞條內容的調性、客觀性和平衡之重要性
An encyclopedia is and isn’t the sum of its parts. However you see it, and regardless of the encyclopedia or encyclopedic model you look at,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o the whole than the individual articles. What makes a great, not just a good, encyclopedia article and—then—a great encyclopedia?
Encyclopedia articles ARE SIMPLY EXPECTED to be factually accurate and readily comprehensible. Good ones, in addition, should be well organized, up-to-date or “evergreen,” and—especially important these days—well illustrated.
When it comes to great encyclopedia articles, however, encyclopedic tone, objectivity, and balance need to be added to the list.
Tone in an encyclopedic context has many meanings, as does objectivity (impartiality, neutrality, and fairness). However, objectivity in an encyclopedia DOES NOT MEAN the complete absence or transcendence of perspective. What then does it mean?
Balance, a relative of objectivity, applies to both great encyclopedia articles and great encyclopedias. How is balance achieved?
Workable approaches to achieving these three, appropriate tone, objectivity, and balance, in an encyclopedia will be discussed and illustrated in this presentation, with a variety of related issues emerging from there. References to both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and other encyclopedias will be made.
百科全書既是集合體,也可以個別看待。不管你怎麼讀它,就算不去理會那是一部怎樣的百科全書,個別詞條比起整部百科全書還要重要多了。那麼到底是什麼成就了一篇不僅好且偉大的百科詞條,並進一步成就一部偉大的百科全書呢?
一般對百科全書的期待不外乎資料準確及內容完備,再好一點就是條理清楚、資料新穎或「常保更新」,就目前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有不錯的配圖。
但一談到偉大的百科詞條,就需要加上「百科調性、客觀性和平衡」。
百科全書文字中的「調性」涉及許多意含,客觀性也是(如不偏不倚、中立、公平)。但百科全書的客觀性並不代表完全沒有觀點,或全然真知灼見。那麼,它究竟所指為何呢?
平衡和客觀性是相關的,偉大的百科全書詞條和偉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本身都不能缺少平衡,但要如何達到平衡呢?
達成百科全書適當的調性、客觀性和平衡三個要項的可行方式,以及與其相關的一些議題,即是本次演講要探討和描繪的主題。演講的內容參考了《大英百科全書》和其他百科全書的對於上述三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