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後我整理了書訊(我在 05 年法蘭克福書展前就寫了比較簡短的書訊,但還無人問津,倒是有大陸編輯一看就決定買下版權),先把樣書寄給兩家出版社評估。結果他們都在台北書展前放棄了,一家的理由是不喜歡有超自然成分的書,一家則是覺得故事「太說教」(我至今仍然無法理解這個理由)。
於是我決定帶去台北書展做為重點主打。那時《追風箏的孩子》熱賣不久,我初嚐暢銷滋味,也從閱讀《追風箏》和《風之影》等書的過程中,隱約摸索出一點或可作為評估賣座標準的線索。我尋思良久,終於壯起膽子在書訊開頭寫道:「如果有人問我:『你覺得下一本會像《追風箏的孩子》那樣大賣的書是什麼?』我會毫不考慮推薦這本《失竊的孩子》。」
我知道那很不自量力,也知道說這種話背後的代價。那是需要累積多少的銷售實積,才能換來的一點信任?那是需要多少環節的通力合作,還要加上無數未知的天時地利甚至運氣,才有的一點點可能?但在書在美國都還沒上市之前,誰知道會賣得如何?
就當是一場賭注吧,我想。好歹自己真正看過,也確實深受感動。
在書展上,《失竊的孩子》果真反應熱烈,各家編輯拿樣書或電子檔回去評估了。沒過多久就是倫敦書展,我和這本書的經紀人彼得‧史坦伯格(Peter Steinberg)及他的老闆喬‧瑞格(Joe Regal)見面。說起這本書的狀況,他們兩人互相使了個眼色,然後彼得說:「好吧,我不應該告訴你的,但是亞瑪遜要買下電影版權,所以請先保密。」
天曉得我聽了有多麼如釋重負!那絕非對自己的所謂眼光或品味感到驕傲(雖然確實增加了幾分自信),毋寧是對因緣際會的神奇感到驚嘆。我放了一百二十萬個心回到台灣,結束競價,把書賣給遠流。負責這本書的主編惠玲和我認識好多年,從我還是個在 BBS 上奇幻版鬼混的小大一開始,轉眼七年過去,如今才有機會合作(不過我們合作的第一本書應該是《紙房子裡的人》)。
兩個月後,我去紐約拜訪客戶,在舊金山轉機得等好幾個小時,一進書店就看到《失竊的孩子》實體書陳列在架上。封面的設計和材質當然沒話說,更讓人驚豔的是復古風的書背,老鋼琴照片為底的封底。這三個元素是那麼的不同,卻又那麼的搭調,難怪遠流的版權馥嘉看了以後要驚呼真有「大書氣勢」。我二度造訪 Regal 位於百老匯大道某棟大廈閣樓的辦公室,聽經紀人們講起亞瑪遜為這本書策劃的一系列宣傳計畫,真是只有目瞪口呆的份。
去紐約我都住在 Scarsdale 的阿姨家,每天都窩在餐桌前,用小白回報《失竊的孩子》的最新情報。而好消息似乎從來沒有停過。從亞瑪遜印製的兩百萬個廣告紙箱、獨立書商協會和紐約時報的上榜戰績、Variety 雜誌關於電影版權的正式報導、平裝封面的幾經更動,不時有網友看到我貼在部落格的書訊,跑出來說很期待很想看,也有人忍不住真的跑去訂了原文版。我還記得有次在金石堂汀州店看到一本精裝版,以及當期的「出版情報」裡特別介紹。距離出版時間越來越近,網友心得一篇篇冒出來,清一色是壓倒性的超級好評,在缺乏媒體書評的台灣,這就像是看到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報、舊金山記事報、洛杉磯時報通通給予好評一樣令人興奮。
然後,中文版居然就要上市了!
昨天編輯說書已經入庫,本週星期六、日就可以在金石堂、誠品、紀伊國屋書店、何嘉仁、政大書城等大中小型連鎖書店買到。馥嘉又說:「大家一起打著燈籠,去書店裡把失竊的孩子找回家吧!」
我不想說「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之後的銷售盡人事聽天命」之類的話,我當然希望也絕對相信這本書會在台灣書市大放異彩,創造銷售佳績。
現在我手裡捧著中文版,即將透過不同的語言,重新造訪這個故事。我此刻的心情,更像是回家。
(本文出自「灰鷹巢城」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grayhawk/archives/307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