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剛做完《田野調查》的人類學丹尼:
光是翻開《美人魚的椅子》序章,我就愛不釋手。短短三頁的內容,幾乎每字每句都值得劃線。好比:「如果能把一件事當故事說,就沒什麼大不了的了。」又好比:「很少人能清楚自己的潛能,我活到四十二歲,從未做過令自己讚嘆的事。如今我認為那正是問題的癥結之一――長久以來,我一直無法令自己驚奇。」不過,真正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的,還是這一句:「我拋開一切的教養與期望,奮力往下跳。但這一跳或多或少是為了挽回自我,而且是必要的。該如何解釋這一切呢?我往下跳,一雙隱形的胳臂就出現了,一雙不吝給予、線條優雅的胳臂倏地現身。在我觸及水面時,那雙胳臂接住了我,不是帶我浮上水面,而是潛下水底,然後才把我往上拉。」
記得06年年初,大約也是在閱讀《蜂蜜罐上的聖瑪利》之後,我接觸到了作家巴默爾的《讓生命發聲》(商周)。這本小書開啟我許多眼界,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所提到「往下走」的觀念。簡單來說,巴默爾認為,因為文化的影響,我們常用各式各樣的手段企圖抬高自己的身價:我們會說自己是「知識份子」,儘管這樣的「知識份子」空洞無比;我們也總是做出種種行為,好滿足他人對我們的期望,認定唯有如此,方能在社會裡存活。結果,這些手段和方法,讓我們越來越自恃甚高,永遠活在不識人間煙火的高處,也與真正的自我漸行漸遠。
對巴默爾來說,一場突如其來的憂鬱,正好拆毀了上面這些行為所構築起來的虛偽高塔,硬是把他往扎扎實實的地面摔去,讓他看清,原來自己以前執著的都是錯謬,在憂鬱面前毫無意義,如今唯有腳踏實地,從接納這樣一個無助無能的自己開始做起;巴默爾總結道:「通往謙遜之路,得穿過種種屈辱,至少對某些人是如此;我們被迫放低身段拋開權力,丟盡虛矯、防衛,自己好像被騙似的,空乏、毫無用武之地──這樣的羞辱才會讓我們從地面再次長起,從地表的腐植土中茁壯。」
因此,當我展讀《美人魚的椅子》時,腦中浮現的就是巴默爾。一方面,因為看過Sue Monk Kidd一本談自己中年危機的書When Heart Waits,知道她對這種內在心靈的工程極為熟捻;另一方面,純粹是因為我個人的直覺或說執著,我發現《美人魚的椅子》很有潛力,成為巴默爾《讓生命發聲》的小說版。
而隨著我一步步走入《美人魚的椅子》故事裡,這樣的想法就更強烈了。
《美人魚的椅子》故事是以一個年過四十的家庭主婦「潔西」為主角。潔西的身邊有個在當心理醫師的體貼丈夫「修」,另外也有個聽話懂事在唸大學的女兒「迪」,按道理,這樣的家庭,理當讓潔西覺得非常幸福和滿足。可是,某種說不上來的原因,潔西越來越發現,自己開始厭倦如此的生活,她不想再當個溫柔婉約的太太,也不想再扮演稱職盡責的媽媽,潔西渴望擺脫這一切,她想要離開。
清晨的一通電話,給了潔西一個名正言順離開家的機會。原來潔西的媽媽出事了;獨自一人生活在家鄉的潔西媽媽,不知何緣故,竟把自己的小指頭給砍了下來。潔西媽媽的好朋友希望潔西回老家一趟,好就近照顧媽媽。雖然自己和母親有些心結,可是能夠趁此擺脫當前的一切,卻讓潔西非常動心。潔西先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本來打算陪她回老家的丈夫給勸退;然後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情上路了。
潔西的老家是在一座島上,這座島上最有名的就是那間「聖塞娜拉修道院」,這修道院歷史悠久,最有名的就是裡面有張「美人魚椅子」,傳說這修道院所紀念的聖人「聖塞娜拉」其實是條美人魚,而那張美人魚椅子下面的暗格,就是聖塞娜拉收藏她魚尾巴的地方。有人認為,坐在美人魚椅子上祈禱,會特別靈驗,也因這緣故,美人魚椅子常是這座小島吸引觀光客過來的主要景點。
潔西回到了老家小島上,一一重遊兒時常去的地方,在此同時,藉著潔西自己的內心獨白,也讓讀者們開始明白,究竟從在於潔西和她媽媽間的心結是什麼。原來,潔西十一歲的時候,當漁夫的爸爸就因一場意外,在乘船出去捕魚時,葬生在突然燒起來的船裡。
潔西的媽媽,在潔西爸爸生前,本來是個非常活潑對自己小孩又熱情的好母親,可是潔西爸爸一過世,媽媽卻像著了魔似,變得整天悶悶不樂,對自己的小孩常怒目相向,彼此間冷淡到只剩下煮飯洗衣的關係,奇怪的是,父親死後,媽媽倒變得虔誠了,天天往修道院跑,甚至打那時起,修道院的伙食,都由潔西的媽媽一手包起;潔西自己也因父親的過世常常自責,因為就在她父親出事的前幾天,潔西才送了父親一個煙斗,潔西始終覺得,父親的船之所以會燒起來,一定是煙斗的緣故。
潔西此次回家的目的,除了想藉機擺脫那她已無法再忍受的家庭主婦生活,更大的動機,就是希望藉由媽媽砍掉自己小指頭的事件,去搞清楚究竟是什麼緣故,父親的過世竟會讓她的媽媽變得如此古怪,潔西心裡認定,媽媽砍掉小指頭的行為,一定和她對修道院對信仰的過度著迷有關。
結果沒想到,這些問題還沒查出個水落石出,潔西自己又陷入了另外一場風暴裡;她愛上了一位甫進修道院沒多久的湯瑪斯修士。這愛情來的飛快,也出乎潔西的預料,甚至,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想攔阻都攔阻不來。
阿祥
(本文出自「阿祥與Dannyboy的對話--閱讀對話」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