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1, 2007
【漫游在死神走後的荒境-讀瓊‧蒂蒂安《奇想之年》】(by永夜天)
遠流書蟲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10:16:42
一直以為,死亡最大的恐懼不在於自身的形消神滅,當呼吸停止、眼睛閤上那一刻,也許就像是一場大停電,只是燈不再亮起罷了。
那終究是無感、無知、無覺,也因此,無有傷。
死亡最令人恐懼的場景,於我,是至親告別人世,那才是死亡真正侵襲的力道,是死神留給生者難以脫逃的荒境。
生者只能恓恓惶惶,漫遊在死神走後的荒境。
瓊‧蒂蒂安也一度成為荒境的漫遊者,2003年她的丈夫因心臟病猝死,在一個平凡無奇的日子,而世界像是一個運轉良好的大機器,一個齒輪嵌著一個齒輪地繼續傳動;與這個齒輪世界違和的她,不得不選擇剝離,進入驚疑、哀慟、悔恨與不解的奇想之年。
冷靜的當事人?
當蒂蒂安丈夫病發、急救到送醫這段期間,她本能反應該做的一切,社工人員甚至認為她是個冷靜的當事人。在理智層次,她一直處理丈夫死亡的事務,像是清理遺物、舉行喪禮,顯然了解死亡是無可逆轉的;然而內爆已經發生,她拒絕接受丈夫的死,「把他帶回來」的念頭一直在她心中反覆,像是希臘神話中願代夫而死的阿爾克緹絲一樣堅定。
於是她執著於驗屍,在矛盾的想法中碰撞,一方面透過驗屍可以找出他的死因,作為承認死亡的儀式;但她又往往誤以為,她丈夫或許可以透過驗屍修理壞掉的部份,像是心律調整器之類的故障,然後他又可以重新活過。
蒂蒂安沿著家裡的習慣,送走過世親人衣物給慈善機構,但卻不想將鞋子送人,鞋子送走了,丈夫回來要穿什麼?
蒂蒂安在荒境浪蕩,不知所已,於是她閱讀,她說:「我從小受的訓練是,碰到困難的時候就閱讀,學習,搜集資料,埋首文學,資訊就是掌控力」,身為作家的她,必須抓住她能掌握的東西,於是她閱讀詩、閱讀希臘悲劇、閱讀醫學、心理學書籍和文獻,企圖理解身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她也仔細去追索過去的每一細節,是不是她漏聽了什麼話,錯做了什麼事,是不是有什麼該做沒做,導致丈夫的死亡。
但是哀慟的漩渦還是時時將她捲入難以自持的情緒與回憶。
死神還企圖帶走她的女兒,但這次她不輕易放手,她從醫學書籍中了解女兒的情況,她和醫生交涉,質疑醫療施行的過程,她甚至為了禦寒不小心買了醫生的藍色袍子,像是要親自扮演捍衛女兒生命的角色。
這次死神放手了,女兒安然從忘川、冥河返航。然而丈夫的死仍是事實,她還有巨大哀慟要消化。
重疊並行的奇想之年
在這奇想的一年,蒂蒂安的時間軸不是向前播放,而是一直向後回轉-找出去年的今天,她和丈夫一起做了什麼,或許是一段聊天的內容,或許是爭吵的片斷,或許是丈夫念著她寫的書,送給她當作生日禮物。然而到了12月31日,時間再也無法回轉,前一天他已經不在人世,她只能獨自一人過這最後一日。
雖然蒂蒂安了解傷逝有它的生命週期,哀慟先到,之後還有追悼,到了某天她會開始淡忘掉這些情緒。念及此,她不禁升起一股背叛的感覺。
但她對這一切沒有解答,只在終卷時留給讀者一段回憶,由一束留在聖約翰大教堂的花環引發,回憶中載滿對丈夫的愛。
我想沒有一本書能給荒境漫游者解答,蒂蒂安也只是擬真地重建了她當時的心理狀態,將她心中的執念透過不斷反覆的詞句和情節,反射出來,就好像古典音樂中利用動機(motif)不斷再現、延伸、變奏,最終組成令人心碎而感動的弦律。
讀《奇想之年》,讓我經歷一場過去心懷恐懼的旅程,雖然恐懼不因此而消除,卻也暗暗滋長一股走過荒境的勇氣。
(本文轉貼自「浮島詩意百科」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