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講話!」這句話幾乎可以每一個校園中聽到,只要你悄悄在上課鐘響,像是月球漫步般,像是欣賞另一個陌生而又新奇的星球般,也許在講臺前講述課程口沫橫飛的老師口中,也許在臨時被推派上台管理秩序的孩子幹部口中,也許在分組進行討論時,小組中比較好事的孩子口中,更或許是在黑板上張貼的計分表上,或許是老師手上的必攜簿中,有誰不能控制自己,而在不適當的時刻說了不適當的話,按規定會被扣幾點,損害了整組該週的榮譽,或是遭受罰抄課文、勞動服務等酷刑。
為什麼「不要講話」?
你忍不住這樣提出這樣的疑問,並且想到自己小時候似乎也是這樣走來的。上課時就要正襟危坐,兩眼平視,緊盯著講台上演的戲碼,兩手背在身後,深恐破壞了籠罩在教室裡的規矩。那是無法挑戰的威權,當你身處在所謂上課的情境裡,你必須假裝嘴巴有條無形的拉鍊,牢牢繫緊,像是把腦袋瓜裡的所有想法打個結,連出來透個氣都不行。
而這本書〈不要講話!〉則提出了一個最意想不到的狂想:地球上最聒噪的生物「雷克頓小學五年級小朋友」居然自己進行「不要講話」的比賽,除了老師問話只能回答三個字之外,其餘場合都不得開口說任何一個字。天哪!他們能夠憋多久、而誰又是最後贏家?
書中所描述的過程實在超乎你的想像之外,同時有著太多值得孩子本身、老師(尤其是這個最愛說「不要講話!」的族群)仔細深思的地方,哲學的趣味俯拾即是,絕對會讓每一個年齡層的讀者,忍不住嘗試類似的實驗。
身為四年級班導師的我,實在難以想像當我踏上講臺,面對一群沉默的孩子,我將何以自處。畢竟依照教室裡的「常規」,學生不是不能講話,而是要在可以說話的時刻,說大人想聽的話,除此之外的話語,都有可能被視為搗蛋作怪。所以當我希望孩子回答,竟然換來一片沉默,不也正是另一種「反抗權威」嗎?很有可能,我也會像「霞特校長」般拿著大聲公怒吼著:「請大聲講話」吧。
由於作者的巧思,我們都明白了為什麼「不要講話」。語言是人類最有力的工具,僅次於思考。要能有效「班級經營」,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掌控學生的「語言」。所以「不要講話」不過是眾多手段之一,且最具體(或是粗暴)的一種。為了教學流程的流暢,又或者是囿於所剩無幾的上課時數,老師必須擔任教室裡的國王,宰制教學進度,安排知識有效裝入孩子的腦中。因此,「不要講話!」成了掌控思想的第一步。
克萊門斯透過琳西和大衛的比賽,告訴每一位大聲說「不要講話」的師長們,在追求班級秩序之外,錯過(忽略)了多少更為有趣的事物。掌控學生語言的結果,反而失去了讓師生共同探索語言此項「載體」功用的機會。另外,他也告訴我們,長久的習慣或是規範,要能讓孩子內化成為自己的精髓,最好是自發的、體驗式的。
這本書揭示了教室裡另一種可能,一個充滿哲思的教學實驗,一個習以為常的規範,反過來竟是另一番柳暗花明。只要我們大膽嘗試,保持如同書中老師們所採取的開放接納態度,孩子或許會有超乎預期的結果產生。
我想到了白居易的「無聲勝有聲」詩句,當教室裡產生了發自內心的靜默,一種奇特、引人入勝的教學節奏正要開始呢!寫到這裡,呵,我知道你的內心話,你打算等這本書上市後,買一本放在班上,看看是不是也會激起類似的漣漪呢?敬請拭目以待吧,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更有創意的!教學不正是由一連串的驚喜組成的嗎?失去了驚奇與熱情,就算不用老師喊「不要講話」,孩子自然也會關閉他的溝通之道。
於是,每一間教室都成了教育理想國,老師不是教室裡的國王,而是這個城邦的一份子,思考與語言則在這個國度裡,不停來回穿梭,無休無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