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網路與書七月選書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picks/0807_index.asp#04
好的青少年小說,不僅能引起小讀者的共鳴,很多時候,也能讓大人們有所體悟、感觸良深。
《我們叫他粉靈豆》故事裡的尼克是傳統少年小說常見的主角典型,如同淘氣的尼古拉、頑童哈克和湯姆,或者強盜的女兒隆妮雅,他們聰明活潑、鬼靈精怪,對同儕深具影響力,常因為跨越了管教的界線而引起大人注目,甚至惹得老師家長頭痛,但本質上絕對是善良純真而無害的。
故事的核心問題,可以套用莎翁名句「玫瑰即使不叫玫瑰,氣味依然芬芳」的前半句來解釋:
What's in a name?(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名字代表什麼?是誰決定dog這個字的意思是「狗」?如果狗不叫狗,牠還是狗嗎?尼克受到老師的啟發,突發奇想發明了「粉靈豆」這個新字,要來取代原有的一個舊字。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創新,不僅引起全班、全校、全國青少年的熱烈響應,甚至上了報成了頭條。在大人眼中,這個舉動,完全是破壞規矩的搗蛋行為,是對權威的挑戰。心靈與想像的自由開放,與秩序和倫理的遵循維護,其間的對立衝突,要如何化解呢?
讀克萊門斯的這部小說,一路上一直處在某種驚險與弔詭的心情中。故事過於流暢,不免讓人懷疑它會不會一不小心就落入陳規老套的窠臼;人物的設定過於完美,又讓人擔心它遠離現實,塑造出虛假造作的情節。幸好克萊門斯把持得很好,看似叛逆的少年其實仍保有兒童的天真良善,看似權威的老師也有寬容和宏遠的思維,即使是站在護衛孩子權益一方的父母親角色,對傳統和師道也持肯定尊重的態度。師生對立的困境,最後以高明而動人的方式收尾。最重要的是,它示範了一場成人與青少年之間,或者傳統與創新之間的理性對話互動。
「我們的世界不停改變,文字也會不斷改變,不斷成長。」書中對於文字的價值與意義,有不落俗套的解釋。網路不斷製造、沿用、轉借各種新名詞;次文化大量冒出只有「圈內人」才懂得的暗語,這些語言的發展曾引起有識之士對文化的質變憂心忡忡,但是,世界是變動的,文字也有它自身的生命。即使大部分新興名詞朝生夕死,但面對文化的快速變遷,「粉靈豆」的故事提供了讓我們平靜看待新局的範例。
除了《我們叫它粉靈豆》之外,出版社預計推出克萊門斯的另兩本青少年小說《不要講話》和《成績單》,同樣處理校園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樣以靈巧而不虛矯的手法舖陳師生互動、少年的機靈創意以及教與學的秩序和制度。好看的故事,大人小孩都能閱讀愉快,值得期待。(傅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