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原即是一小型社會的縮影,四方匯聚而至的師與生往往得就系統之各類權威進行衝撞與妥協,或在縝密的系統縫隙間進行填補與閃躲,以此呈顯教育與學習的相偕與對抗。在身為教育者的眼中,循規蹈矩、依規行事的學生比較能夠受到親睞,反而那些作亂的份子或是叛逆角色,都被歸類為壞小孩來處置,因此得到的多是異樣的關愛眼神。因此類似像《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的尼克與《不要講話》中的大衛‧派克等此類逸出生命常軌、有著不馴生活態度的學生,大多會被採取壓抑與撻伐的方式進行管控,鮮少能以開放的心胸看待,更遑論能如葛蘭潔老師與波頓老師般以暗助或研究的方式進行接納。
《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不要講話》兩書最令人心動之處,即在於師長們最後能跳脫學校體制內權威系統的把持,以內省思考的態度接納學生自主的實驗態度。「認為是對權威的衝撞」與「欣賞難得一遇的學生」只是一念之間的兩面,老師的「心眼」打開,學生才有受到認同的可能。不按牌理出牌、逸出生命的常軌,原即是少年們挑戰既有規範,充滿青春動力的主因,因其具有求新、求變、富含實驗的精神,才能在歷史中開創出「新少年世代」的新局。千里馬終需遇見伯樂,方能成其為「千里馬」之名。世代均有英雄出,難遇的祇是伯樂而已。若要推薦教師閱讀一書,我誠心的推薦《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因為他將改變的是「老師看學生的角度」-不再是俯角的權威壓迫,而是能以平角或仰角平等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