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2, 2007
【深入淺出的歷史小品:《走訪諸葛亮》讀後】(by pk2)
遠流書蟲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10:00:08
閱讀《走訪諸葛亮》,如同發現一道可以進出歷史與小說間的裂縫,在考證與想像之間是極具張力,斑駁的記憶片段,散落於神州大地,在編者探舊址、訪耆老與大量爬梳文獻之後,才完成這一張精緻的拼圖。
◎歷史‧記憶‧敘事
《走訪諸葛亮》逐一剝落層層積累的傳說外衣,讓我們看見肉身凡胎的諸葛亮。圖文並呈的設計讓讀者得以臥遊三國歷史現場,一窺同代人物與諸葛亮之間的互動,更精彩的是處理諸葛亮身後歷代的渲染傳說、後起遺跡,讓讀者明白:原來「諸葛亮」神話不是一部《三國演義》造成的!
◎巧鑄新詞入古典
最近剛讀完鷲尾賢也的《編輯力》,所以開始會注意書的章節目錄與小標的設計,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編輯小組是相當用心,鎔鑄新詞,力求妥切地點評古人,實是饒富巧思,讓人會心一笑。更難得的是每篇都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多在結尾點出值得深思的問題,較為可惜的是,點開了題目卻未申論,常讓我感到意猶未盡,或許要控制在成本預算之內所以篇幅不大,但是這未必是缺點,畢竟讀者可以自行延伸閱讀,尋找相關資料來讀。閱讀不會在一本書的結尾就停止,一本書的結尾往往是下一個新的閱讀起點。
◎關鍵就在細節
除章節目錄用心、深入淺出的行文之外,讓我收穫更多的是:這當中隱含著許多提示讀者閱讀歷史時該注意的細節,舉例來說「諸葛履歷表、關係表」、「隆中有個文化沙龍」這兩單元,若是放在學術論文就是敘家世、考生平、論交游的表列,除研究者外大概沒多少人有興趣花這般水磨工夫讀書,可這恰恰是閱讀時需要留意的細節,因為人不是孤立的存在,各種人際關係交織成一張張大網,不單是史書,小說亦然,就像讀《紅樓夢》、《百年孤寂》需要詳記出場人物關係表一樣。畢竟是諸多人力、物力在推動歷史巨輪的轉動,身份、位置、關係,焉能不曉。面對一部豐富的作品,越用心的讀者,越能品出更多的意義與體會。所以,《走訪諸葛亮》不僅適合初讀三國者,老三國迷更要讀,相信可以刺激出更多的火花與共鳴,甚至藉此延伸出許多論題,好書不厭百回讀,正是一遍拆洗一遍新。
◎歷史小品的魅力
閱讀是一種私密的、自由的行為,可以有各種角度、姿勢與讀法,我算是個雜食性閱讀者,喜歡科普類書籍,也喜歡社會學、歷史、哲學、文學、音樂、美術史、書籍史等等題材,相對於「科普」,我覺得現在需要更多優質的人文普及讀物,期待有使命感的出版人能發掘學養與文筆兼具的學人,為這世代以及未來的讀者留下更多好的人文普及讀物。除《走訪諸葛亮》外,目前我想到的是清史專家陳捷先教授的《乾隆寫真》(遠流出版),這是部極具神采的歷史小品,值得珍藏細讀。
在編輯台上打滾了數十年的鷲尾賢也,當他看到日本人閱讀時間大量減少時,感到十分焦慮,而他的感嘆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如何吸引年輕讀者進入書的世界,不僅僅是出版人的問題,已經上昇到需要嚴肅面對的文化問題!
本文出自「微笑書齋」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