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為什麼有九條命?》收錄自英國《新科學家》週刊極受歡迎的「最後一句話」(The Last Word)專欄,讀者每週都可提出上自天文下自地理最奇怪、最有趣、最想知道的問題,然後由全世界各地的讀者投稿提出各種角度的解答,「七嘴八舌話科學」的熱鬧不在話下,而如果有不只一種的答案,《新科學家》的編輯還會跳出來「指揮交通」一番!
稀奇古怪無聊至極的問題絕對超出你的想像,讓我們來瞧瞧這位寶貝讀者提出了什麼天才問題?
Q‧吃一公斤食物可以變成多少糞便?
有沒有公式可以計算食物和糞便之間的轉換率?例如,吃下一公斤的食物會產生多少糞便?還有,每個人每天平均會排出多少糞便?糞便的成份又是什麼?
——華金斯(Nigel Watkins)、白克斯特(David Baxter),來自英國
【答案一】
結腸的主要功用之一是吸收水份,並且製造出很像黏土的糞便,使糞便毫無困難、隨心所欲地排出。糞便有百分之七十五是水份,固體部份則有一半是細菌,剩下的則是未經發酵分解的纖維質,並混合著膽汁化合物。
以英國人為例,每天平均的糞便重量為十九到二百八十公克,要是拉肚子,份量就會更多,而不同人在不同時間所產生的糞便量也不一樣。據說,非洲和亞洲人的排糞量是這個數字的兩倍。若想增加排糞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吃纖維,這是因為未發酵分解的纖維可以吸取很多水份。
其次,在結腸中發酵分解的纖維會增加微生物的數量,還有例如果膠和阿拉伯膠會產生氫氣、甲烷及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可能對腸黏膜有益。總之,細菌發酵的產物可能會改變糞便的滲透壓,使含水量增加。
麥糠(即麥粒的外皮)的發酵分解程度最低,使糞便變重的效率也最高。糠類越是粗糙、精製程序越少,吸取水份的能力就越高,不過全麥麵包則對糞便的重量幾乎沒有影響;每一公克麥糠並不一定能增加多少的糞便量。身體健康的人,每公克纖維可產生三到五公克的濕便;患有躁性大腸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及症狀性憩室炎(symptomatic diverticulitis)的人,每公克纖維所產生的濕便則接近二公克。
纖維在結腸中的功效可總結成下列公式:
糞便重量=Wf(1+Hf)+Wb(1+Hb)+Wm(1+Hm)
Wf代表纖維在結腸中發酵分解後的淨重、Wb代表糞便中細菌的重量,Wm則代表結腸中的滲透活性代謝物及其他可以吸水的物質,而Hf、Hb、Hm則分別為相對應的水份吸收能力。
——伊斯特伍德(Martin Eastwood),來自英國伐夫郡
【答案二】
每人每天會製造出二百五十公克的糞便,包括百分之七十五的水份和百分之二十五的固態物質,其中固態物質是由無法消化的東西所組成,例如果皮(百分之三十三)、腸道中死掉的細菌(百分之五十)、鈣鹽之類的無機物、自腸道脫落的細胞、腸分泌物(包括黏液),以及賦予糞便顏色的膽汁。
但實際上會製造出來的糞便數量,不只跟你吃多少東西有關,還跟食物的類型及腸子的活動狀態有關。如果你吃了許多身體無法完全消化吸收的高纖食物(像是蔬菜、豆子和穀物等),製造出來的糞便就會比吃下容易消化的低纖食物(例如巧克力)所產生的糞便還多。
辣的食物、瀉藥及傳染病都會影響腸道的活動。食物轉換成糞便的速度越快,腸子能回收的水份就越少,因此糞便就越濕越重。
——凱利(Jennifer Kelly),來自英國劍橋